回到顶部

重新聚焦媒介:东亚录像艺术的兴起

2020年12月27日 16:30 ~ 2021年3月21日 18:00

收起

活动票种
    付费活动,请选择票种
    展开活动详情

    活动内容收起

    重新聚焦媒介:东亚录像艺术的兴起



    策展人:金曼(Kim Machan)

    艺术家:山口胜弘、白南准、小野洋子、山本圭吾、金丘林、饭村隆彦、久保田成子、朴铉基、金顺基、王功新、鲍蔼伦、陈劭雄、耿建翌、朱加、袁广鸣


    展期:2020年12月27日——2021年3月21日

    地址:上海市静安区曲阜路9弄下沉庭院,负一层


    展览主办:OCAT上海馆

    展览协办:华侨城(上海)置地有限公司




    关于展览


    OCAT上海馆将于2020年12月27日至2021年3月21日荣幸呈现研究型展览“重新聚焦媒介:东亚录像艺术的兴起”(Refocusing on the Medium: The Rise of East Asia Video Art。此次展览将首次汇集来自日本、韩国和中国,开创了录像艺术实验之先河的重量级艺术家,旨在重新审视艺术家在东亚录像艺术兴起之时对于这一媒介的处理方式,并以期为跨国性当代艺术媒介的录像艺术在全球范围内的历史梳理做出贡献。


    自1965年可携式摄影机索尼Portapak在日本发明以来,各大洲的艺术家都获得了接触这一全球性媒介的机会,并为其发展做出了贡献。在过去的十年中,有关录像艺术历史的展览在亚洲各地举办。当这些材料逐渐积累到一定程度,特定国家录像艺术史的深度和细节逐而浮现;更值得赞赏的是,这些展览和相关的研究材料亦扩充了既有的全球录像艺术之历史,并对录像媒介的实验性实践和国际交流进行了学术性阐释,激起人们更彻底地反思录像艺术的解读方式。


    本次展览将展现东亚录像艺术是如何在后媒介的当代艺术实践之背景下,成为一种以录像艺术之媒介特殊性为条件的全球混合艺术形式。作为一种特征鲜明的新技术和实验性艺术媒介,录像艺术的到来没有文化传统的先行铺路,也没有重要的艺术惯例或历史前提——但它却成为了一种全新的全球性当代艺术工具。


    这种媒介观使我们有理由来重新调整思路,重新评估东亚艺术家对这段仍有争议的历史的贡献。东亚艺术家是如何举起录像设备、并对这一新兴的全球媒介展开实验的?这是否会改变我们看待录像艺术史的方式?


    从白南准(Nam June Paik)所牵涉的韩国、日本、欧洲和美国的全球艺术网络开始,东亚艺术家便开始利用这种文化非特定性的媒介,进入到新的交流点和同样复杂的跨区域、跨国界网络中。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录像艺术将全球的艺术家勾连起来,特别是1968年以来的日本、1978年以来的韩国、1983年以来的台湾地区、1985年以来的香港地区和1988年以来的中国大陆。在很短的时间内,前所未有的录像艺术实验跨越了各大洲和文化领土,在工业化和发展中经济体中出现,使录像艺术成为第一个全球性的当代艺术媒介。



    图片

    白南准,《电视佛》,1974(2002),“Nam June Paik TV Wave”展览现场,Nam June Paik Art Center,2020。图片由Nam June Paik Art Center提供,图片版权归Nam June Paik Estate所有。

    *《电视佛》在展览“重新聚焦媒介:东亚录像艺术的兴起”中将与Nam June Paik Art Center合作,以直播的形式接入Nam June Paik Art Center当前展览 “Nam June Paik TV Wave”中作品《电视佛》的实时画面。


    通过与韩国白南准艺术中心的合作,白南准最具代表性的录像装置作品《电视佛》[TV Buddha, 1974 (2020)]将在本次展览的入口大厅处现场直播。 这种投影方式在展览的语境下,颇具挑衅姿态地质疑了录像媒介的种种特性——在场性;对时间和空间的扭变;幻象、现实和真实体验之间的紧张关系,同时颠覆着这一媒介的观念策略,并连接起本地和全球期待的动态网络。尽管很少在日本以外展出,山口胜弘(Katsuhiro Yamaguchi)自1972年开始的闭路电视互动录像装置,足以证明了他对于新兴的国际当代艺术对话的积极贡献。本次展览中,《宫娥》(Las Meninas,1975)这件在1975年第13届圣保罗双年展上首次展出的作品,将为我们提供一次复杂的艺术实验体验。这件作品包含闭路电视、六台视频显示器、以及两幅迭戈·委拉斯开兹(Diego Velázquez)17世纪的同名绘画的全尺寸复制品,继而使米歇尔·福柯(Michel Foucault)在《事物的秩序》(The Order of Things,1966)中对这幅画作进行的分析成为现实。



    图片

    山口胜弘,《宫娥》,1974-1975,闭路电视录像装置。图片由山口裕康提供。

    *静帧画面为山口胜弘在作品前接受采访,出自1995年影片《山口胜弘的录像装置与录像雕塑的记录》。


    展览中的其他艺术家,如小野洋子(Yoko Ono)在《天空电视》(Sky TV,1966-2020)中利用闭路电视将崇高的空间概念转化;朴铉基(Park Hyunki)将自然元素和最新的技术并置在录像装置《无题(电视石塔)》[Untitled(TV Stone Tower,1982]的两件重要作品中,提出了关于存在的哲学问题;王功新的闭路电视录像装置《有效的空间》(Effective Space, 1995-2020),通过颠覆和打乱雕塑空间,挑战了传统的透视和感知规则;金顺基(Kim Soungui)的作品利用录像设备的便携性、录制和重录功能,以唯有录像才能做到的方式,对线性时间进行了干扰和解构。之所以选择这些作品,是因为它们在后媒介的当代艺术实践背景下,对录像艺术独特的可能性及媒介特质进行了堪称典范的探索。金丘林(Kim Kulim)、饭村隆彦(Takahiko Iimura)和袁广鸣(Yuan Goang-Ming)等艺术家在解构了屏幕空间的同时,将物质载体的现实和录像媒介的幻象强行结合起来,以颠覆“再现”的确定性并强调当下。在大多数作品中,对材料和观念的雕塑性处理占据了主导地位,特别是山本圭吾(Keigo Yamamoto)、久保田成子(Shigeko Kubota)、陈劭雄、朱加、耿建翌和鲍蔼伦(Ellen Pau)的作品,对于观念性的屏幕和显示器空间给予了特殊关注。


    图片

    朴铉基,《无题(电视石塔)》,1975,图片由Estate of Park Hyunki和现代画廊提供。

    *展场画面摄于1979年,韩国大邱Lee Gallery展览现场。


    图片

    王功新,《破的凳》(局部),1995-2020,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展览“重新聚焦媒介:东亚录像艺术的崛起”将从早期东亚艺术家的部分作品中重新审视录像艺术的兴起,这些作品在后媒介的当代艺术实践语境下,对由录像艺术之特殊处境所激发的特殊媒介性展开了实验。


    文 / 金曼



    关于策展人

    金曼是亚太媒体艺术(Media Art Asia Pacific)的创始人,曾在澳大利亚及亚洲地区开展一系列策展项目,其中包括在2014-15年于上海、广州、首尔、布里斯班和悉尼多地巡回性展览——“海陆空:重访录像艺术的空间性”;并曾策划包括张培力、王功新、席帕·古普塔、郑然斗、张怡和大卫·凯利等艺术家的个展。2016年,她联合策划了展览“张培力:从绘画到录像”,同时作为撰稿人参与了展览同名出版物的出版,该出版物由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出版社发行。金曼目前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进行东亚录像艺术兴起方向的博士论文研究。




    艺术家介绍


    图片

    山口胜弘

    1928-2018,日本,东京



    山口胜弘1928年生于日本东京,自1974年以来创作了30多件大型录像装置作品。作为一位多产的艺术家和教育家,他在1951—1958年创立了开创性的艺术团体“实验工房”(Jikken Kobo-Experimental Workshop),从此开启了他的职业艺术生涯。山口胜弘在“艺术与技术”和“电子艺术”的领域进行实验,并于1971年创立了极具影响力的艺术家团体“视频广场”(Video Hiroba)。1977年,他在筑波大学成立了视觉艺术与混合媒体系(Sogô zôkei)。山口胜弘曾到欧洲和美国进行短期旅行,是小野洋子的同事,并与激浪派艺术运动有过接触。山口胜弘在1950年代创作的第一批雕塑作品,使用透明质感的玻璃材料,创造出呈现了运动的视觉效果的“玻璃橱窗”(Vitrine)系列,随后他也展开对动态影像和装置的实验。1972年,山口胜弘开始使用索尼Portapak摄影机,在公共场域和美术馆空间中进行互动式闭路电视的表演和装置实验。1975年,他凭借互动式闭路电视装置作品《宫娥》(Las Meninas,1974-75),荣获圣保罗双年展大奖。山口胜弘的作品在日本和国际上被广泛展出。


    图:山口胜弘,2015

    图片致谢Saitô Sadamu

    图片


    图片

    白南准

    1932-2006,韩国,首尔



    白南准1932年生于韩国首尔,在首尔和香港度过了他的中学时代,在日本镰仓度过高中时光。他就读于东京大学美学专业,其毕业论文研究阿诺尔德·勋伯格(Arnold Schoenberg)。1956年,白南准移居德国,学习欧洲哲学和现代音乐,并积极展开了与当代前卫艺术家的合作。通过进行完全不同于当时的艺术规范和传统的激进现场表演,白南准塑造了其自身的艺术家身份。后来他又以新媒体为手段,走上一条新的艺术创作道路。他的媒体艺术成为其首次个展“对音乐的说明——电子电视”(Exposition of Music--Electronic Television)的核心,在其中,他将内部电路经过修改和操控的电视机作为艺术作品呈现出来。


    白南准是一位极具开拓性的媒体艺术家,他以富有创造性和实验性的方式来处理各种技术。他认为艺术家背负着思考未来的使命,并通过艺术寻求更好的全球交流方式。他被誉为“同时是科学家、哲学家和工程师的新一代艺术家的先驱者之一”、“一个极其特殊的、具有真正的天才和远见卓识的未来学家”。今天,白南准仍然作为“最当代的艺术家”与我们同在。


    图片致谢白南准



    图片


    图片

    小野洋子

    b. 1933,日本,东京



    小野洋子1933年生于日本东京,是一位跨学科的艺术家,在其六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她作为视觉艺术家、诗人、歌手、作曲家和反战活动家,在艺术和许多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小野洋子于1953年随家人移居纽约,后来又在伦敦、纽约和东京生活,成为推动了激浪派和观念艺术的国际发展的关键人物。她早期的作品,例如《可以站上去的画》(Painting to Be Stepped On,1960-61),以对观众的口头或书面指示为基础。这种指令性的方法也可以在她的行为表演作品《切片》(Cut Piece,1964)中找到。她与已故丈夫、披头士乐队的传奇人物约翰·列侬(John Lennon)合作的《床上和平运动》(Bed-In,1969),履行了她对世界和平的承诺。小野洋子的作品在世界各地被广泛展出,其中包括:她在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举办的首次回顾展(1989);在纽约市日本协会美术馆举办的“Yes小野洋子”(Yes Yoko Ono,2000),该展在世界各地巡回展出;以及近期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小野洋子的早期作品回顾展(2015)。小野洋子在2009年威尼斯双年展上荣获终生成就奖——金狮奖。


    图片致谢Matthew Placek ©Yoko Ono



    图片


    图片

    山本圭吾

    b. 1936,日本,福井



    山本圭吾是一位日本媒体艺术家,1936年生于日本福井,自1968年开始创作录像艺术。作为录像艺术家团体“视频广场”(Video Hiroba)的创始成员之一,山本圭吾对日本最早一批录像艺术实验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是上世纪70年代“网络艺术”运动(network art)的领军人物之一,这一新的艺术形式通过将计算机、声音和电讯融合起来,带来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遇。基于在录像艺术方面的创作,山本圭吾于1985年创立了福井国际录像双年展,该展一直延续到1999年。山本圭吾的作品在许多重要的国际展览中展出;他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培养了一批年轻的艺术家。自1988年起,他开始担任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并在2000年成为京都精华大学教授,兼任该校电影与媒体研究中心主任。2014年,日本媒体艺术节将终身成就奖授予山本圭吾,以表彰他对日本媒体艺术和教育的贡献。


    图片致谢艺术家及日本文化厅媒体艺术祭档案库



    图片


    图片

    金丘林

    b. 1936,韩国,尚州



    金丘林1936年生于韩国尚州,目前生活和工作于韩国首尔。作为韩国实验艺术的奠基人,他在韩国当代艺术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


    金丘林的创作对现有的价值观和风俗习惯持反叛态度,他的实验性作品内容广泛,包括从绘画、版画、雕塑、装置、行为表演,到大地艺术、录像艺术和邮寄艺术。此外, 他还参与过实验戏剧、电影、音乐和舞蹈的创作。1969年,他创作了被认为是韩国第一件邮寄艺术作品的《大众传媒的遗物》(Relics of Mass Media),并制作了韩国实验电影领域的奠基之作《1/24秒的意义》(The Meaning of 1/24 Second)。他是韩国前卫艺术协会(AG)的创始成员之一,并通过该协会领导了强调观念和过程的前卫艺术实践。上世纪70年代,他成立了由各领域年轻艺术家和知识分子组成的前卫艺术团体“第四集团”(The Fourth Group),该组织旨在追求艺术、戏剧、电影、时尚和音乐相结合的跨媒介艺术。十年后,他启程前往日本,开始了印刷和录像艺术的实验,并在80年代前往美国追寻新的艺术实践方式。



    图片


    图片

    饭村隆彦

    1937,日本,东京



    饭村隆彦1937年出生于日本东京,是一位先锋艺术家,其跨越50多年的创作生涯,涉及到电影、录像、装置、行为和数字技术领域等诸多领域的创作。饭村隆彦自1960年开始从事电影方面的工作,并在蓬勃发展的日本实验和独立电影界发挥了重要作用。1966年,他获得哈佛大学提供的奖学金,并移居美国,很快便投身到60年代中期纽约实验电影和艺术的群体中。他早期的录像作品被收录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和PS1馆(1975)、法国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1977)的展览中,以行为表演为基础的作品及互动装置曾在1979年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的双人个展“新录像”(与久保田成子一起)中展出。


    图片致谢Microscope画廊 ©2018 Microscope Gallery



    图片


    图片

    久保田成子

    1937-2015,日本,新泻



    久保田成子1937年生于日本新泻县,她于1964年移居至纽约,并迅速成为上世纪60年代纽约激浪派的重要人物。她也是在1967年最早一批使用便携式录像机索尼Portpak进行创作的艺术家之一。久保田成子的创作深受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和约翰·凯奇(John Cage)的影响。她所创作的录像雕塑,多媒体装置和单通道影像作品都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感性。在久保田成子的创作生涯中,个人性和技术性之间寻得了一种抒情的结合,她通常会在自然、艺术和日常生活的图像中加入电子处理技术。久保田成子在九十年代曾受到过两次调研性的展览——分别是1991年在美国移动影像博物馆和1996年在惠特尼美术馆。


    图:久保田成子在工作室 ©Tom Haar

    图片致谢Tom Haar及久保田成子录像艺术基金会



    图片


    图片

    朴铉基

    1942-2000,日本,大阪



    朴铉基1942年生于日本大阪,于1945年移居至韩国大邱,是韩国录像艺术的先驱之一,他利用录像这一当时罕见的媒介,发展出属于自己的艺术语汇。朴铉基对录像和技术的处理方式,正与上世纪70年代韩国艺术界——拒绝了西方现代主义对于艺术表现和干预的关注——对物体和材料性持续增长的兴趣相平行。通过将自然界中的现成品相并置,朴铉基将现实与虚构、自然与文化进行了对比。他使用石头、水等有机材料,将通常不被认为是艺术的物体进行重新排列和改造。他否定了录像的戏剧性和叙事性,而聚焦于对材料的沉思和感知。他对独立从事录像创作的执着,在当时成为一种革命性的努力,他对韩国录像艺术所作的贡献诚然是不可估量的。



    图片


    图片

    金顺基

    b. 1946,韩国,扶余



    金顺基1946年生于韩国扶余,是一位多媒体艺术家,也是跨学科艺术的先驱之一。自1971年以来,她一直在法国生活和工作。在过去的50年里,她积极致力于教学、创作和发展自己的艺术事业。金顺基的创作具有复杂和多面性,既不能用单一的方式来定义,也不能用二元对立的方式来描述。她对东、西方哲学的有着浓烈的兴趣,并对各种艺术媒介展开实验,这使得她的作品呈现出情境性、体验性和偶然性。


    金顺基的创作不拘泥于任何形式,而是在时代的前面发掘新的方法,在未知的领域开辟新的路径。她作为跨学科和流派的典范(涉及科技和艺术等)为公众所知,并持续在新的领域开拓创新。从对绘画的解构,到在公共场域呈现观众参与式的活动,再到对录像和多媒体的挑战,以及涉及东西方文化和哲学的比较研究,金顺基的艺术之旅始终引领时代。



    图片


    图片

    王功新

    b. 1960,中国,北京



    王功新1960年生于北京,1978年考入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1982年毕业后留校任教。1987年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进行硕士研究生学习。2002至2007年在中央美术学院担任客座教授。2013年获英国伦敦“奥利弗”戏剧金像奖最佳影像设计大奖提名。2014年获得纽约州立大学荣誉博士。现生活创作在北京与纽约。


    王功新的作品曾在圣保罗双年展、台北双年展、上海双年展、日本越后妻有三年展、日本和多利美术馆、东京森美术馆、旧金山现代美术馆、纽约MoMA PS1、伦敦V&A美术馆、纽约皇后美术馆、德国ZKM媒体艺术中心、柏林世界文化宫、英国泰特利物普美术馆、澳洲NGV国家美术馆、古根海姆美术馆、柏林汉堡火车站国家美术馆、白立方画廊、日本福岗美术馆、伦敦ICA当代艺术中心、纽约布朗美术馆、上海当代美术馆、OCAT上海馆、尤伦斯艺术中心与中国美术馆等展览与美术馆展出。



    图片


    图片

    鲍蔼伦

    b. 1961,中国,香港



    鲍蔼伦1961年生于香港。作为香港艺术界的翘楚,鲍蔼伦通过创作让观者意识到个人的物理存在以至其存在意义,就在当下、这里及我们每个人所占据的空间以外。鲍氏1985年于香港理工大学获得放射诊断专业文凭,并于 2008 年于香港中文大学攻读视觉文化研究硕士文凭。随后于香港公立医院担任放射科专业医护人员。同时,出于对专业工作以外的录像、新媒体艺术,甚至音乐、诗歌、舞台等艺术形式的强烈兴趣,她开始涉猎艺术创作。在此之外,鲍蔼伦亦参与成立包括录映太奇、微波国际新媒体艺术节及维基托邦文化祭在内的多个重要文化机构,致力于香港艺术及文化上的推广、策展、教育工作。鲍氏更于 2014 年同时开始担任香港艺术发展局电影及媒体艺术组主席至 2019 年年底,以及西九龙文化区M+博物馆的购藏委员会成员至今。


    鲍蔼伦是香港艺术界的开创性人物。她编织了一种既引人入胜又突破技术界限的艺术实践,并时刻保持对社会的反思。此外,在她的日常职业的医疗行为以及发起、领导文化活动的工作而言,她都为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由此,鲍氏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促使人们探索自我,以及我们所处的不断更生发展的时代。


    图片致谢艺术家及马凌画廊,摄影:Martin Cheung



    图片


    图片

    陈劭雄

    1962-2016,中国,汕头



    陈劭雄1962年生于广东汕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版画系。他是中国当代艺术史上最重要的艺术团体“大尾象”的成员之一。


    陈劭雄的观念艺术运用了多种艺术媒介,包括摄影、录像、装置及水墨绘画,以此来研究中国日新月异的城市风景。通过想象的或是虚构的背景,艺术家记录了现实存在的城市的狂躁节奏和荒谬现实:家庭的生活片断、社会政治的敏感话题、来自娱乐业的传闻、夜生活,甚至非法性交易等事件都是艺术家所关注的题材。


    陈劭雄先是使用传统的艺术媒介——水墨进行绘画,进而将它转化为影像这样的技术媒介。在当代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面对越来越多特殊的问题,于是,这样的一个混合体:简单的风格加上如上的技巧,使作品变得重要。陈劭雄的作品通常审视的是他的家乡——中国南方迅猛的城市化进程与其不断变化的环境,人的状态,图像的统治力,全球化的美学,以及公共或集体记忆。



    图片


    图片

    耿建翌

    1962-2017,中国,郑州



    耿建翌1962年生于河南郑州,2017年去世。1985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即今中国美术学院)油画专业。


    艺术家耿建翌的工作特征在于对各类表现形式进行毫不妥协的抵抗。作为被称作“八五新潮”的前卫艺术运动中颇有影响的一员,耿建翌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中国声名鹊起,从那时起,他就开始试图广泛运用各种技术来助长这种抵抗——包括各种形式的绘画性转译、着色、拓印、摄影、和影片式转换,化学变化和文本并置——这些显著的隔离效应使得达至确切意义的努力被不断削弱。



    图片


    图片

    朱加

    b. 1963,中国,北京



    朱加1963年生于北京,198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三工作室。现生活工作于英国伦敦。作为中国当代最早的一批录像艺术实验者之一,朱加一直在尝试以不同的方式记录常态的现象。他往往将镜头锁定于最为日常的人物和现象,又非常主动地呈现一种观看习惯之外的世界。如创作于1994年、曾多次参加国际展览的作品《永远》,他将摄影机绑在一辆三轮车的左轮边缘,随着轮子的滚动前行,拍摄下北京街头的日常生活,不同于一般影像,在一种使人晕眩的状态下, 以陌生的视角截取瞬息万变世界中的瞬间。



    图片


    图片

    袁广鸣

    b. 1965,中国,台北



    袁广鸣1965年生于台湾台北,1997年毕业于德国卡斯鲁造型艺术学院,获得媒体艺术硕士学位。目前任教于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新媒体艺术学系教授,也是目前台湾活跃于国际媒体艺术界中知名的艺术家之一。


    1984年袁广鸣开始从事录像艺术创作。他的作品以象征隐喻、结合科技媒材的手法,深刻传达出人们当下的生存状态,并且对人的感知及意识有着极具诗意的深入展现。1992年获得台北县美展首奖,2002年《城市失格》系列作品,更奠定了在台湾当代媒体艺术界中不可动摇的地位。


    2007年开始以个人的“居家日常”及“废墟”开创出一种迷人的剧场式日常;2011年之后更以多元形式呈现以“时间与记忆”、“身体与感知”为主题的大型系列创作;2013年个展“不舒适的明日”由“家”的议题延伸至当今在全球化底下的在地生存处境的探问,思辨现代人的困顿与忧惧;2018年个展“明日乐园”中,直指未来的家已不再是稳固的概念,作品环绕着“战争的日常化”与“日常的战争”为主轴,呈现当代的生存状态及不安。





    举报活动

    活动标签

    最近参与

    • 小只子
      报名

      (3年前)

    • yoosonchan
      收藏

      (3年前)

    • gshevtd
      收藏

      (3年前)

    • 空空
      报名

      (3年前)

    • 女性成长俱乐部
      报名

      (3年前)

    • Jeese
      收藏

      (3年前)

    您还可能感兴趣

    您有任何问题,在这里提问!

    为营造良好网络环境,评价信息将在审核通过后显示,请规范用语。

    全部讨论

    • 潜水的麦田 3年前 0

      现场超多人排队

    • 3年前 0

      12.27-3.31 每天都有吗

    活动主办方更多

    OCAT上海馆

    OCAT上海馆

    OCAT上海馆是全国第一家专注于媒体艺术与建筑设计的专业非营利艺术机构,位于上海市静安区苏河湾,由艺术家张培力先生担任执行馆长。OCAT上海馆通过展览、学术研究、国际交流、公共教育、出版等项目,致力成为具有前瞻性和社会触觉的,活跃、互动、开放的艺术机构。 作为OCAT馆群的首家深圳区外分馆,OCAT上海馆于2012年9月正式成立,开馆至今已举办一系列有影响力的学术性展览。2019年10月,OCAT上海馆搬迁至上海市静安区曲阜路9弄下沉庭院(负一层),并于10月20日携新展正式对公众开放。

    微信扫一扫

    分享此活动到朋友圈

    活动日历   04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1 2 3 4 5

    免费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