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重塑民族主义》新书发布与“萨赫特-萨赫特”印度斯坦音乐交流演出(武汉站)

2019年11月30日 14:30 ~ 2019年11月30日 16:30

收起

活动票种
    付费活动,请选择票种
    展开活动详情

    活动内容收起

    西天中土新书发布与音乐演出

     

    ‘Nationalism Refigured’ Book Launch and Saath-Saath 2019 Concert in Wuhan

    《重塑民族主义》新书发布与“萨赫特-萨赫特”印度斯坦音乐交流演出(武汉站)

     

    时间:20191130 周六 14:30 – 16:30

    14: 30 – 15:20 《重塑民族主义》新书发布讲座

    15:30 – 16:30 “萨赫特-萨赫特”印度斯坦音乐交流演出


    主讲、策划:特贾斯维莉·尼南贾纳

    音乐家:Omkarnath Havaldar, Rutuja Lad, Bindhumalini Narayanaswamy, 章益,者来

    *活动免费,无需预约。

     

    地点:物外书店(光谷店)

    地址:武汉洪山区关山大道355号新世界K11艺术购物中心2

    主办:西天中土

    承办:物外书店

    支持:梦周文教基金会

     

    Talk title: Music and Modernity, Culture and Nation

    新书讲座:音乐与现代性、文化以及民族


    Tejaswini Niranjana has been study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an music and modern Indian society, and her findings will be published in February 2020 in a book called ‘Musicophilia in Mumbai: Performing Subjects and the Metropolitan Unconscious’ (Duke University Press and Tulika Books).

    In her book, she traces the role of Hindustani classical music as the city of Mumbai evolved, during the British colonial period and after Independence. The question she focused on is why, when Indians were becoming part of the modern world and creating their own modernity, did they continue to be obsessed with this, so-called, ‘old time’ music? To answer this question, she examined issues of nation-building and the cultural responses to colonialism. As Indians struggled for freedom, they claimed older cultural forms, such as traditional music, and re-purposed them into ‘classical’ forms. They presented these re-purposed cultural forms as ‘national’ forms connected to the new ‘Indian’ identity.

    特贾斯维莉·尼南贾纳一直致力于印度音乐和现代印度社会之间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发表在将于20202月出版的《孟买电影热:表演主体和都市无意识》(杜克大学出版社和印度Tulika图书共同出版)一书中。在这本书中,她追溯了英国殖民时期和印度独立以后,印度斯坦古典音乐在孟买这座城市演化中所扮演的角色。她聚焦的问题是,当印度人成为现代世界的一部分并创造出自己的现代性时,为何他们持续地沉迷于这一所谓的“旧时代”音乐?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她检视了民族的建构和对殖民主义的文化回应。在印度为争取自由而抗争的时候,他们宣称拥有更古老的文化形式,如传统音乐,并将其旧物利用为“古典”形式。他们将这些被改变意图了的文化形式作为“民族”形式推出,并跟新的“印度”身份建立关联。

     

    The recording of this music began at the start of the 20th century and, within a few decades, it could also be heard on the radio. While the Indian middle class created arts circles that would invite musicians to play, theatre and, with the advent of the ‘talkies’, cinema, spread the enjoyment of such music even more widely across all stratas of society. Until the 1970s and 80s, Hindustani and South Indian classical music provided the melodic base to the soundtracks of many Indian films.

    对于这一音乐的记录在二十世纪初开始,几十年后人们就可以在收音机里听到。印度中产阶级创造出各种艺术圈来邀请音乐家演出,而剧场和其后兴起的有声电影更是将对音乐的享用普及到了社会的各个阶层。到1970年代和80年代,印度斯坦和南印度古典音乐成为了许多印度电影音乐的旋律基础。

     

    THE SAATH-SAATH CONCERT

    萨赫特-萨赫特音乐会


    DSC05746.JPG

    After completing her research in India, Tejaswini Niranjana wondered if, in other parts of Asia, the same connection between modernity and a reclaiming of a cultural tradition was happening. What she’s now doing in her work with Chinese musicians is to test whether some of the same propositions hold in a very different context.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evolution of music traditions in India and China. In what can be seen as part of an effort to escape a feudal past and modernise, Western musical forms were widely adopted in China during the 20th Century, in a way they never were in India. The melodic structures of Chinese music changed in an attempt to match the harmonic structures of Western music, for example.

    在完成了她在印度的研究之后,尼南贾纳想知道,现代性和对一种文化传统的改造间的这种关系是否也曾在亚洲的其他地方发生。她当下同中国音乐家一起的工作就是测试某些相同的命题是否保留在不同语境中。印度和中国音乐传统的演化有显著的不同。在努力挣脱封建过往并现代化的过程中,西方音乐形式在二十世纪的中国被广泛采纳的方式,而这个情况在印度从未发生。譬如,中国音乐的旋律结构在尝试匹配西方音乐的和声结构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化。

    In 2016, Tejaswini Niranjana curated a jamming session between Indian musicians she had brought to Shanghai for the Biennale, and their Chinese counterparts. The Saath-Saath Project she subsequently created, involves a series of cross-cultural collaborations between musicians, composers and scholars, which aim to prompt an examination of cultural practice in China and India. Instead of prior research leading the musical practice, in Saath-Saath the music is opening the way for new research possibilities. For the last three years, Indian vocalists, a pipa player, a yangqin player, a Chinese folk singer, and a Cantopop lyricist have been working together to create a new repertoire of inter-cultural music. Some of the pieces will be heard today in the concert.

     

    2016年,尼南贾纳在第十一届上海双年展期间,将印度音乐家带来和中国音乐家进行即兴对话与碰撞。她随后策划了西天中土“萨赫特-萨赫特”项目,包含了音乐家、作曲家和学者之间的一系列跨文化合作,旨在推进对中印文化实践的检视。与此前由研究来引导音乐实践的工作方法不同,“萨赫特-萨赫特”用实践打开了新的研究可能的途径。在过去三年间,印度声乐家、中国琵琶演奏家、扬琴演奏家、中国民歌手和粤语流行音乐词作者一起工作并创造出新的跨文化音乐作品。其中一些作品将在这场活动的现场音乐会中演出。

     

    关于新书《重塑民族主义》

     

    WechatIMG25.jpeg

    《重塑民族主义》是由文化研究学者特贾斯维莉·尼南贾纳撰写的导言及《反思民族主义》《语言,斗争之所》《为什么文化重要:重新思考女性主义政治的语言》等四篇长论文构成。特贾斯维莉是印度重要的女性主义理论家,她一直积极地为思考和研究印度社会问题提供理论武器和理论工具。在这本书里,她尝试总结印度在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的文化经历,反思印度狭隘的大国世界观。她认为,印度与美国不同,作为第三世界中的大国,应该构建自己的民族认同方法。与此同时,女性主义也应该是构建民族认同的一个重要维度。

     

    与本书同时出版这一书系新书还有《印度艺术的现代主义时刻:吉塔·卡普尔读本》。“印度当代新思潮读本”自2010年起陆续出版,至此一共出版了八本,由梦周文教基金会资助。

     

     

    讲者特贾斯维莉·尼南贾纳简介

    Teju2.jpeg

     

    特贾斯维莉·尼南贾纳现任香港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系教授与系主任。她在孟买大学学习英语与美学,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文学专业的博士学位。1998年,她来到班加罗尔帮助成立了文化与社会研究中心(CSCS)。在此之前,她曾在海德拉巴大学英语系任教十年。她帮助班加罗尔文化与社会研究中心开创设立了印度第一个跨学科的文化研究博士项目。她发表的作品包括:《流动印度:女性,音乐与移民在印度与特立尼达》(达勒姆,2006)和《为翻译定位:历史,后结构主义与殖民语境》(伯克利,1992)。她与人合编了《质问现代性:印度的文化与殖民主义》(加尔各答,1993)以及《亚洲现在的谱系:定位亚际文化研究》(德里,2015)。她与苏拉比·夏尔马联合制作了电影《加哈吉音乐:印度在加勒比》以及关于孟买的印度斯坦音乐的纪录片《回到第一拍》(2017)。2015年,她在孟买策划了“制造音乐:制造空间”的展览。她与苏拉比·夏尔马的录像装置《利亚兹》参加了第11届上海双年展。2016年起,她为“西天中土”项目策划“萨赫特-萨赫特”印度斯坦音乐和中国音乐的交流项目,迄今已持续三年。她的最新著作是《孟买音乐热:表演主体和都市无意识》(杜克大学出版社,2020),以及编辑出版《印度的音乐,现代性与公共性》(牛津大学出版社,2020)一书。

     

     

    萨赫特-萨赫特演出音乐家介绍

    Omkarnath Havaldar

    出生于音乐世家,启蒙于作为北印度古典音乐界著名声乐歌手的父亲Nagaraj Rao Havaldar博士,后师从Kiran流派元老级人物Pt. Madhava Gudi以及Atrauli Jaipur流派的Pt. Panchakshari Swami Mattigatti,并集两者之大成。目前,他正师从Pt. Indudhar Nirody学习Dhrupad及Khayal声乐流派。他于Jayanagar国立学院获得心理学学士学位,后于迈索尔的KSGH音乐与艺术大学获得音乐硕士学位。他曾获得卡纳达地方与卡纳塔克邦文化部共同设立的Kishora Pratibha Puraskar奖(2000年),也在许多国内外享有声誉的舞台上一展歌喉,如耶鲁大学、芝加哥音乐中心等。他曾于2009年在阿富汗国立音乐学院教授音乐。他自2000年起成为卡纳达和卡纳塔卡邦文化部认定的精英艺术家,参与全印广播电台和印度国家电视频道的演出,QPTV纽约台也曾录制过他的音乐。

    Rutuja Lad

    五岁起接受其父母的音乐启蒙教育。后来她一直师从北印度Jaipur-Atrauli流派的重要传承者Gaanyogini Dhondutai Kulkarni直至其于2014年过世。她也在Shri Sudhir Nayak门下学习过印度手风琴,目前在Ashwini bhide Deshpande博士门下接受指导。她在孟买大学DMCC和SNDT女子大学青年音乐节等古典与半古典音乐竞赛中获得诸多奖项,参与了马拉地地区的选秀节目Sa Re Ga Ma Pa第七季并获得前六名。她在SNDT女子大学获得音乐硕士学位,并在一些享有声望的音乐机构中进行过演出,DMCC、Bhavans文化中心、Hridayesh艺术中心、INT Aditya Birla演艺中心等等。

    Bindhu Malini Narayanaswamy

    生于音乐世家的Bindhu同时受到卡纳提克和印度斯坦音乐的训练。她师从居住在加尔各答的吉瓦利亚乐派(Gwalior Gharana)最年长的代表人物、莲花装勋章获得者Ustad Abdul Rashid Khan(1908-2016)。她曾为印地语、卡纳达语和泰米尔语的歌谣和电影作曲与演唱。2014年以来,她参与一部对于苏菲派音乐家和诗人阿米尔·库斯鲁(Amir Khusru,1253 – 1325)的音乐叙述作品。她和她的姐妹Jaya与Archana表演了《一个无法讲述的故事》(Akatha Kahani),这部创造性的作品整合了歌唱、舞蹈和故事讲述,来分享她们发现15世纪印度神秘派诗人迦比尔(Kabir)的旅程。2011年,Bindhu领导了一个英国文化处支持的“联动课堂”项目,名为“国际之声”,并赶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由60名儿童(包括13名盲童)举办了一次盛大的音乐演出。Bindhu也作为演员和音乐总监在剧场工作。她目前和丈夫Vasu Dixit(民谣摇滚融合乐队Swarathma的主唱和作曲)一同居住在班加罗尔。

    章益

    琵琶演奏家、古筝演奏家、歌曲作者、中国传统器乐编曲。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并获琵琶表演艺术文学学士学位,古筝表演艺术专科毕业证书。2008年受英国环球唱片公司邀请,参加BBC WORLD MUSIC AWARD的颁奖全球直播音乐会,以及2008至2012年全球巡演;在环球唱片期间,还参与编配萨顶顶《天地合》、莫文蔚爵士专辑等的琵琶和古筝演奏曲谱。2011-2015年期间,章益成为中国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雷鬼乐队龙神道特邀古筝演奏家,并随乐队世界巡演至新西兰、韩国和加拿大。他曾获大阪第九届“长城杯”国际音乐大赛金奖等国内及国际奖项,创作过作品《微风精灵》(琵琶与打击乐作品,2003于独奏会)、《弄堂》(与Marc Mean合作,2015于Soundcloud发表)。章益的音乐创作中也融合了跨界、爵士、印度传统音乐、中国民族传统音乐、迷幻电子、Ragga等风格,代表作有《Green Tara》(Youtube发表)、歌曲《境界》和道教音乐作品《太乙下凡》(台湾发表)。

    者来

    来自河西走廊的人声艺术家。她用纯粹的声带震动与自然对话即兴发声,具有天然的气息与灵力,音色轻柔辽远,曼妙旖旎,似某种独特的语言,又超越了语言的承载和表达。她游走在传统与当代,民族与世界之间,在传统民族色彩之外,不断探寻着声音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无限可能。她始终秉持着身心合一的声觉度量衡。

    关于西天中土

    “西天中土”是一个综合性的跨文化交流计划,旨在梳理、比照印中两国各自不同的现代性脉络,推动两国知识界与艺术界之间高层次的交流,促进两国社会思想与当代艺术的交织互动。自2010年起,已举办论坛、展览、影展、工作坊等各项学术活动百余场,出版书籍十余种。本项目由梦周文教基金会支持。网站:www.westheavens.net

     西天中土logo.png



    举报活动

    活动标签

    最近参与

    • 刘凯
      报名

      (5年前)

    • GUO Yaqin
      报名

      (5年前)

    您还可能感兴趣

    您有任何问题,在这里提问!

    为营造良好网络环境,评价信息将在审核通过后显示,请规范用语。

    全部讨论

    还木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

    活动主办方更多

    西天中土

    西天中土

    “西天中土”是一个综合性的跨文化交流计划,旨在梳理、比照印中两国各自不同的现代性脉络,推动两国知识界与艺术界之间高层次的交流,促进两国社会思想与当代艺术的交织互动。自2010年起,已举办论坛、展览、影展、工作坊等各项学术活动百余场,出版书籍十余种。本项目由梦周文教基金会支持。

    微信扫一扫

    分享此活动到朋友圈

    活动日历   04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1 2 3 4 5

    免费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