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光大安石读书会|《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 2.28

2019年2月28日 19:00 ~ 2019年2月28日 21:30

收起

活动票种
    付费活动,请选择票种
    展开活动详情

    活动内容收起






    635527610620477490152.jpg




    为保证和促进活动效果,

    本活动贴报名需要审批,

    限额30人,


    (鬼知道为啥这次报名这么踊跃,组织者那谁要无耻的食盐了)









    光大安石读书会之六

    《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


    日期:2.28 周四晚 19:00~21:00

    地点:杨浦区霍山路398号 光大安石中心二楼


    61V-Dzj3K8L.jpg


    《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

    《设计你所喜爱的人生》

    《斜杠青年》

    《第一个90天》



    CoCo、丁布



    斯坦福大学人生实验室的创始人比尔•博内特和戴夫•伊万斯不仅是硅谷创新者,同时也是知名的人生设计师——他们开设的人生设计课是斯坦福大学近几年极受欢迎的课程。

    博内特教授和伊万斯教授认为,人生并不存在完美规划。正如设计师不会一味“思考”未来而是主动去创造未来一样,你需要利用设计思维模式,找到自己的生活目标,集中精力,为自己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大胆尝试,这样才有可能改变命运。

    在人生设计的过程中,你需要:
    1,保持好奇。激发你的探索欲,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
    2,不断尝试。将目标付诸行动,不断尝试,切忌空想。
    3,重新定义问题。重新审视目前的状况,转换思维模式。
    4,保持专注。学会放手,专注于过程。
    5,深度合作。与他人合作,适度求助。

    本书并不是让我们对未来进行虚构或幻想,而是让我们跳出惯性思维,勇于改变,进行快速试错,确立新的人生目标。这门课在大学生和专业人士的实验中成效斐然,并且帮助很多人改变了他们的生活。不管你是16岁还是60岁,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都能帮你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重启你的人生。






    ce642edbfa7d3f4713cc79a05b98a335.jpg



    光大安石读书会


    第一期:“思维之光”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

    《经济学原理》

    《盗火》

    《赋能》


    第二期:“沟通之道” 

    《非暴力沟通》

    《高难度沟通》

    《情商》

    《关键对话》


    第三期:“演说之道”       

    《Talk Like TED》

    《演讲的力量》

    《乔布斯的魔力演讲》

    《演讲之禅》

    《演讲中最重要的事》

    《HBR: Persuasive Presentation》

    《荣耀时刻》


    第四期:“科幻之境”

    《球状闪电》

    《你一生的故事》

    《太空漫游2001》

    《来自地球的男人》


    第五期:“学习型组织”

    《第五项修炼》


    第六期:“生涯规划”

    《斯坦福大学人生设计课》

    《设计你所喜爱的人生》

    《斜杠青年》

    《第一个90天》




    bdd18f730e880ca6902d475e1d5fea3a.jpg


    IMG_0021.JPGIMG_0020.JPG

    IMG_0022.JPG


    书虫部落


    沪上民间阅读推广组织,聚焦于推动市民的阅读习惯和思考习惯,发起自2012年底,做了一个不靠谱的白日梦,想花20年去做各种尝试去推动沪上人均阅读量从个位数到两位数,很傻很天真。从社会读书会做起,不断尝试不同形式的群体阅读活动与阅读项目,目前稳定年度举办阅读活动200场,有社会读书会6x10000系列(周一读书会、说书人、朗读者、画书会、英文读书会、故事工场等)、园区读书会系列(漕河泾开发区读书会、万科园区读书会)、阅读类TED(书声)系列,以及街道读书会、黄浦管理书会、阅读日、扫书店、阅读实验室等系列。2018年进一步把“书声”(阅读类TED)打造成标杆阅读项目扩散去其他区县和城市(苏州、西安、南京、扬州、杭州等),把“黄浦管理书会”做进黄浦数栋楼宇来推进白领的管理阅读的学习型组织,并打造个“读书会孵化器”的平台来助力各方孵化数个读书会与培养数名阅读推广人。欢迎大家一起!


    2012~2052







    附:活动文案


    《自我发现与重塑》本身需要被重塑


    第一篇


    在这个不断变化的当下,不断主动成长的能力已经成为刚需,要么主动求变和构建应对变化的能力,要么被变或被迭代。尤其是2019都被说成一个寒冬,寒冬自然更是学习时。但是问题是,学习不易,成长更不易。那《成长课》,我们要怎么做?我们心里会有很多疑问,比如,为何读了那么多书(也上了很多课),还是过不好自己的人生?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是不,那么我要怎么成长?还有,隔行如隔山,我只能在本行业里成长了么?纸上得来终觉浅,那还要学么?我记性不好,怎么办?学与经验,到底是哪个更有利于成长一些?如果我也搞不清楚我到底适合做什么,我要怎么办?向谁学?学什么?如何更高效?到底什么重要?要相信命运么?趋势真的重要么?以及,不是都说人都喜欢呆在舒适区么,那么我要如何改变?


    HBR《On Managing Yourself 自我发现与重塑》的译名很好,可以作为一个论文或项目的开题一样,如果学校里和职场里都没有教很多人如何学习、如何成长,不妨借这本书的名字来探索一个可以广为传播的很多职场人(管理者、非管理者)共同关注的自我成长课,不管是直接成为一个可以在很多企业里做的工作坊,还是可以直接写成一本新书——《自我发现与重塑》。那么,从这十本书的主题阅读探索起


    1《自我发现与重塑》

    2《精进》

    3《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

    4《终身成长》

    5《跃迁》

    6《刻意练习》

    7《驱动力》

    8《学习力》

    9《未知》

    10《X计划》




    1《自我发现与重塑》


    这本书是集合了HBR的十一篇经典好文,几乎每个作者都有相关的书籍,几乎个个是大师。而整体来看这11个大师的文和主题,几乎也就组成了一个很好的个人成长的行动框架、行动方向。1)衡量人生(LIFE)是后来得过癌症的《创新者的窘境》克里斯坦森思考人生的课题,鼓励自问三个问题,我如何确保在职业生涯中感到快乐?我如何确保与配偶及家人的关系成为持续幸福的源泉?我如何确保不陷入牢狱之灾?2)自我管理(YOU)来自德鲁克,提醒我们探索职场上限,我的优势是什么?我是怎样工作的?我的价值观是什么?我归属何方?我能贡献什么?3)解放时间(Monkey)是提醒我们去注意和解决我们背上的猴子(不断被下属占用的时间)。比如,要么给猴子喂食,要么开枪打死它;应该把猴子的数量控制在管理者有时间喂食的最大限度之内;只应在事先约定的情况下给猴子喂食;应该面对面或通过电话给猴子喂食;必须为每只猴子确定下一次喂食时间。


    4)复原力(Resilience)在我们应对重创的时候极其不易。比如某电信公司裁员跳楼男,明明家里有两套房子,比起买不起房子的人是幸福的,却比不过被城管冲掉摊头的摊贩,生存能力适应能力怎么会因为学历和职场环境的不断上升而脆弱?其实就是我们的期望值只能升不能降,是硬伤。所以,复原力首要的就是,直面现实,冷静接受眼前的事实;而后是活出意义来,在艰难时期依然能找到人生意义;最后是灵活变通,有惊人的临场应变能力。5)效能工作(Energy)的作者著有一本《精力管理》的书,鼓励我们从身体上、情绪上、思维上、精神上这四个方面去提升自己的精力水平。而其实一个神奇的悖论点是诸多高效能人士,根本不怎么做时间管理,他们更强的是对目标的专注和自己的能量水平。6)注意力缺失(Attention),成为无数人的痛,而本质原因是因为大脑接受到的信息太多所致,那么,培养正面情绪,为你的大脑提供保健,为应对ADT做有条理的安排。对于这个“条理”,借用GTD(Davie Allen写的《搞定GTD》系列书籍)派系的说法,自问一个问题,我们的大脑是CPU还是硬盘?很多人做了硬盘,所以慢。通过不断促进条理的外部措施来不断释放大脑成为CPU,就是最简单有效的对专注、对时间管理、对效率管理的方式。


    7)全方位领导力说的是Balance,反思我们在工作、生活、社区、个人几方面之间的Balance,很多人过分侧重了一个方面,而导致其他方面出问题时的时候应接不暇。而其实几方面互为支持系统。8)行动力的要旨其实在于构建一个主动权(Priority),而主动权的构建有赖于,识别并管理多方期望,确定需求的优先顺序,在资源约束的情况下寻求不断开发资源,和不断寻求替代方案。9)本真领导力说的是我们在遇到挫折尤其是重创的时候,往往是最心底的声音帮我们做出来决策,也就是我们的价值观(Value),而我们日常挂在嘴边的三观要配、三观正不正,其实也是这个。


    10)领导者自省( Question)是一种核心能力,然而在西方鼓励和尊重孤独感(参见蒋勋《孤独六讲》)的环境和文化中容易实现,在我们东方这种活在各种关系、个人孤独的环境不受尊重、并且我们的所行所思经常被他人的评价(尤其是批评)所左右的环境中,不容易实现。所以这几个问题反而更具操作一样,我多久向员工阐述一次公司愿景?我分配时间的方式与我的工作重点一致吗?我是否及时给下属直接了当的反馈,以让他们有机会改进?我确定了接班人人选吗?我能否顺应环境变化,并调整公司的运营方式?我在压力之下表现如何?我的领导风格能真正反映出我是怎样的一个人吗?尤其是有效反馈(以促进员工改进)那条,对于我们比较主观式沟通文化的环境,不易,却也因此更值得我们所有管理者践行。11)情绪领导力也就是(EQ),所有领导者最基础的能力,自我认知、自我控制、自我激励、觉察他人和社交关系五个维度,释放自我和他人能力与能量的最基础推手,我们可以自问,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现在是什么样的人?怎样才能将理想变为现实?如何才能保持改变后的行为?谁能帮助你?



    2《精进》


    副标题并非鸡汤,如何做一个更厉害的人。其实从《驱动力》一书里饮用的学者的“自我决定论”所提及的人的三种内在需求之中,第一个就是自我成长的需求。但问题是学校里没有教如何成长的课程,我们不知道学什么、不知道怎么学,并且更有很多人学了很多但还是成长不了。本书作者分拆出“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成功”七个精进的维度来,好比七种成为更厉害的人的兵器。也就是,1) 建立平衡的“时间”观,度过真正有质量的人生,2)建立选择标准,解决“选择”中的两难困境,找到适合选项,3)高效、即刻行动,在“行动”中增长智慧,4)通过提问、解码、操练、融合,成为高段位的“学习”者,5)了解潜意识特性,借助“思维”工具,突破大脑的限制,6)优化个人资源,有策略地培养后天“才能”,成长为T型人才,7)找到你的独特性,开辟个人独有的“成功”之路。


    这本书几乎每章都更抓住了实际的大家的痛点,和都有非常不一样的独到的视角,不止是接地气,还狠深刻。后来知道了作者采铜是心理学博士,才明白了为何会如此。在时间维度,作者提及做一年计划更容易理性思考,而五年计划更倾向于“我想”的非理性层级。并推荐大家要找到并保持至少一项长期的业余爱好,让它在时间的深度和长度中慢慢生长,可能会得到始料未及的成就。在目标维度,提醒大家认识到人生是持续而反复的构造,在新的思维框架下我们可以探索新的可能,并且要懂得克服天性的弱势。在行动维度,在我们熟悉的“三思而后行”的尝试下,其实很多情况下更值得关注的是“三行而后思”,也就是,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而我们的文化中批评的风气盛行,尤其是来自父母家人和领导的,而把批评当作一种信息看待,或容易处理很多。


    学习维度,不能只是学习知识,更值得的是主动构建知识和构建体系,以及打开新旧知识之间的通道(高速公路),并且,写作是典型的知识构建活动。当我们都容易求同趋同和呆在舒适区的情况下,更需要认识到不同才有知识,才有新意,才有新的发现。在思维维度,大脑需要断舍离,简化是清晰思考的前提,尤其是在现在信息爆炸和繁忙的放下。以及,培育简洁的表达能力会更有利于思维能力的构建。对于创造性思考,我们需要不断用足够的资料去喂育潜意识,以及关掉不可能的声音才有新的声音,和在追求简洁与条理的同时认识到往往是随机与混乱更容易带来灵感。然后,就去迎接灵光乍现的时刻吧。并且,我们会很容易发现,西方人和日本人都狠喜欢用矩阵,来发现思维盲区。在努力维度,努力本身是一种才能。没有突出的长板最危险,可以帮我们成长的挑战不只是被动遇到,更可以是被我们设计出来的。我们往往容易以为是因为热爱而努力,而其实更多时候是因为努力而热爱。专注一个领域走到最后,把一件事做到极致。


    成功维度,和马丁塞利格曼的《真实的幸福》里对于愉悦和幸福的区分几乎完全一致,片刻的感官和欲望的满足是愉悦,持续的努力、探索、追求过程是幸福。一如打游戏,通关那一刻很爽,但随后就是失落(写李安的那本《十年一觉电影梦》提到的每次拍完电影后的两周的李安的深深的失落,几乎一回事),而持续的、“艰苦的”打游戏的全过程反而是持续的真正的幸福。所以,对于成功,终点本身不是意义,过程才是意义,做一个主动探索的学习者,这个探索的全过程,才是意义所在。而对我们而言,独特性就是最好的竞争力。



    3《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


    表面上很鸡汤但实际上不但很有用,并且还是死贵的版权课程,关于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任何一个,真正习得的话,都是获益终身的事。习惯一:积极主动——个人愿景;习惯二:以终为始——自我领导;习惯三:要事第一——自我管理;
习惯四:双赢思维——人际领导
习惯五:知彼解己——移情沟通;
习惯六:统合综效——创造性合作;

习惯七:不断更新——平衡的自我提升。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真正侧重的不是这七个习惯本事,而是想提出高效能人士之所以是高效能人士,他们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并非是上班族努力工作领薪水的方式,而更像是投资人靠投资而不断获得更高额回报并常常是被动收入一样,好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就好比一种投资习惯(而非干活换回报)一样。大多人呆着舒适区,大脑的生存本能导致人能不动脑就不动脑一样,人之常情也是能不主动就不主动。所以学习、阅读等这种主动求虐的是,总归是少数,而且,学习和阅读都是越主动越有效。所以高效能人士的第一个习惯就是“积极主动”。为避免太多的努力没有结果,而“以终为始”,并“要事第一”。并且,为多方构建乘法效应,互相贡献,互相助力,而“双赢思维”。而人的相处中总有很多问题,要想被理解,理解他人先,也就是“知彼解己”。并且,在共赢的基础上不只是寻求协作共赢,看看如何可以1+1>2,追求“统合综效”的一种创造性合作。并“不断更新”,持续的自我提升。



    4《Mindset终身成长》


    我们很多人看过很多书,学过很多东西,但还是过不好自己的人生,最主要的问题,其实就是我们只是当成信息和知识的摄入,技能的习得,但真正的问题是我们自己的“操作系统”,是否有被修正迭代。单挑时间管理这个世界性难题就是如此,很多人再学时间管理的工具,还是没有用。所以李笑来一本《把时间当作朋友》开篇就提到时间管理能力的核心在于心智(也就是心智模式)。其实无数领域都是如此,我们学任何东西,我们想要成长,不识别和修正迭代自己的心智模式,几乎都是表面功夫,没有治本。学习型组织圣经《第五项修炼》提及的五项修炼,在第一项自我超越之后的第二项,就是“心智模式”。


    这本《Mindset》说的就是心智模式,并且把人的心智模式,分成典型的两种,一种是固定僵化式的思维方式,一种是成长型思维,前者认为人成年后思维方式就和性格一样定型了,后者认为人的思维方式是持续迭代生长的。固定式的思维方式捆绑了无数人,也是因为无数人根本没有认识到思维方式的存在,就活在自己的各种思维定势和僵化里。一旦认识到(也是一种认知的升级)“思维方式”的存在,它是怎么工作的,一旦认识到,我们也已经可以不断具有了修正迭代它的能力。微软当下的第三任CEO纳德拉就是用这本书的思路,用成长型思维成功《刷新》了整个微软的灵魂和实力,和市值。说到自我成长,说到自我发现与重塑,其本质几乎赤裸裸的就是思维方式的识别与迭代。



    5《跃迁》


    《跃迁》一书最主要的焦点就是提醒大家真正的成长并非线性的,不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寻求到那个“非线性”的可能,不只是让我们事半功倍,而是在变化和挑战的大洪流中,如果不如此,我们很容易就被淹没和被迭代。



    6《刻意练习》


    这本书作者最先提出类似一万小时理论的事,但自己没出多大名,被《异类》的作者把一万小时理论推广到人尽皆知后,可能因为不爽的关系,非要写出一本《刻意练习》来否定下市场上大家对一万小时理论的理解和认知,也是一种求存在的“求生欲”。其实“一万小时理论”被推广很有意义,一方面让很多人不在局限相信天赋的天生,而开始后天的努力,一方面给了大家一个基本的概括的数量级,就是努力到什么地步、做多大量级的努力可以触及一种后天塑造出来的天赋,一方面,推动了无数人的实际的行动,而不再是停留在空想或想太多的层级。


    而混沌大学的网络项目的线下版借用本书的书名“刻意练习”在全国数个城市推动的大家的用行动来学习的实践。也因为这个的关系,让我对原本不感冒的“刻意练习”,在结合心流那张图而有了深一层的认知。并且,也借由这次成长课活动而对此图理解更深。反过来,结合这张图《刻意练习》这本书才更有意义,这反而是这本书作者自己没有讲清楚的地方。书里强调的3F(Focus,Feedback,Fix-it)需要当成PDCA(或类似《敏捷革命》和《赋能》里提及的美军空军飞行员培训的OODA流程)这样的成为拳法套路一样的行为模式和行为习惯,才能绽放力量。而心流那张图把这个拳法套路定位在了合适的区域,才能产生持续的效果。心流在技能和挑战的45度交叉平衡区域才能产生心流,高技能低挑战就是无聊区域,高挑战低技能就是焦虑恐惧区域。而所谓的刻意练习,就是持续走出舒适区和心流区来挑战焦虑区域、和挑战无聊区域,来构建更长久的舒适区和心流区。挑战焦虑区域是需要挑战欲、好奇心,挑战无聊区域需要意志力,共性的地方是都有求知欲和成长欲。





    7《驱动力》


    一如阅读和学习所需要的主动性,一如高效能人士的七习惯之首的积极主动,并不容易。而探索者、学习者、变革者、行动者总是有极强的内驱力。而这也是无数人的障碍所在,领导力的本质更在于凝聚和搞定并引领了人心,然后一起奔赴一个目标,但是领导者(或非领导者)对于自己的个人自身的领导力,搞定自己内心容易么?丹尼尔平克的《驱动力》给了个清晰的出口,1.0 的驱动力基于生理需求,2.0驱动力基于外在因素,普遍的组织管理的胡萝卜加大棒都是如此,3.0驱动力基于内在因素,有钱难买我乐意是如此,当下和未来的人才管理和自我管理大多都是内驱力的时代。本书给出的内驱力的三个典型入口是,自主性专精,和使命感意义感归属感



    8《学习力》


    关于学习力的书有很多,然而并没解决学习是件反人性的这个问题。学习是一种主动求虐的过程,喜欢的喜欢,不喜欢的就是不喜欢。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或到底怎样能跨越这个鸿沟。《学习力:知识焦虑时代,如何升级认知》的ANEW模型的四个步骤,不像是学习的方法,更像是解决人在学习力这件事上的障碍的鸿沟给构建的一个桥梁。Aspiration激发热望,也一如《第五项修炼》在第一项修炼自我超越(Personal Mastery)里尝试重新解构学习能力的角度(学习能力就是不断构建学习兴趣和欲望的能力),也如第三项修炼共同愿景(Shared Vision)所构建的一种创造性张力一样。这种热望产生一种张力。N是Neutral Self-Awareness,客观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认知,更客观的认知到自己所处的状态和差距,才更有行动的起点。但是这就能行动了?当然不能。所以E表示Endless Curiosity,持续的好奇心,好比汽车的汽油一样,是持续的源源不断的动力。但是怎么开始呢?汽车怎样点火发动呢?最好一个W表示Willingness to start from bad,愿意从差开始。这才是无数成人真正的学习障碍之一,这也是小朋友学习力和想象力创造力卓越的原因,不怕犯错,不怕从很差开始。认识到这几个,或许我们的学习力、成长能力甚至是成长动力,会完全不一样。



    9《未知》


    但是有一个严重的问题,远不止《成长思维七堂课》提及的知识的诅咒(就是我们知道什么知识的话,误认为其他人也知道的概率大增,而让我们更不容易从其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越有学识的人未必更有眼界和心胸,反而更容易视角狭窄、心胸狭隘、尖酸刻薄,而不是谦卑和包容。怎么回事?《未知》一书开篇就提及,让我们成为专家的知识也恰恰容易成为我们的局限。学习成长的同时,看到学习成长的另一面,也就是一种清零和空杯心态的重要。但是很难对不对?首先认识到看到意识到这点,已经是一大步,其次,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经常和小朋友呆在一起,我们会发现成人世界的一切东西对小朋友根本不管用,他们也没有兴趣,更听不懂。更要命的是,成人世界懂的再多、成长的再多,成人根本没法像小朋友那样没心没肺地笑自心底。那?我们真成长了么?



    10《X计划》


    这本书完美把《创新者的窘境》的创新课内容对接到成长课,从企业实践对接到个体成长。企业需要在第一曲线(当下的业务成长曲线)到达失速点前构建出第二曲线(新业务的成长曲线),否则企业就是面临危机,而从第一曲线到第二曲线之间有个企业很难跨越的非连续性,也因为企业在第一曲线里所形成的很难突破的价值网依赖,这就是创新者的窘境,这也是混沌大学李善友教授对创新的最深刻解读点。而个人也一样。这本书的《X》就是指,我们个人能力在环境下的竞争力其实是不断容易呈现一个下降趋势的,如同X的一根线,也如同企业的第一曲线,我们需要能在个人能力这条线下降到危机前构建起一个不断上升成长的新的一条线,也就是X的另一根线,也就是如同企业的第二曲线。所以《X计划》就好比是《创新者的窘境》的个人版,提醒大家在个人能力的第一曲线下降到危机前构建个人能力的第二曲线。在单一曲线下持续追求学习成长是远远不够的。这本书也就针对构建个人的第二曲线给了九个途径。称之为《X计划》确实也很漂亮。



    那这样就够了么?









    第二篇


    这十本书加在一起,值得重新写一本《自我发现与重塑》,然而只是重新写了一本,再有深度,也未能重塑。几乎全部都是陷入在同一个思维模式状态之下。没有能识别出一种整体所处模式的共性与局限


    一如企业需要战略,人的一生,是否可以规划?我们到底是在环境下成长生长,既被迫也主动,还是,我们的一生也是可以设计?我们的一生就这么定型了么?还是其实是动态迭代不断具有更多可能性?以及,任何一个节点,我们都是只有一种可能么?还是,可以有更多可能性?如果,我们可以做一个设计师,去设计自己的人生,如果,设计就是以人为主,更去倾听洞察User心底的声音,那么我们自己心底的声音呢?我们能在命运的洪流和利爪之下,去设计和主宰自己的人生么?我们总是喜欢做各种白日梦,幻想各种可能,但我们却任由我们的人生之路走着一个可能而已?如果设计思维就是擅长创造更多可能,和不断用原型去迭代,去用手去思考,去迭代各种可能,尝试更多的“What if...”和“How Might We...”,那么,我们的人生设计为何不可以也如此?


    What if 我们的人生有更多的可能

    What if

    What if

    What if

    What if


    What if

    What if

    What if

    What if

    What if


    What if

    What if

    What if

    What if

    What if


    What if

    What if

    What if

    What if

    What if


    ....

    要不要跟我们一起来填满更多的可能,

    和探索你人生的更多可能?


    成长课本身需要被迭代和重塑,那么,

    成长课(之一)《自我发现与重塑》翻篇,

    看看成长课(之二)设计思维之下的人生设计




    2.28 周四晚

    霍山路 光大安石中心2楼








    我们都是一滴水






    举报活动

    活动标签

    最近参与

    • 大土豆
      报名

      (5年前)

    • 汲蓬勃。
      报名

      (5年前)

    • 徐繁荣
      报名

      (5年前)

    • 付 娜
      报名

      (5年前)

    • 2432246***
      报名

      (5年前)

    • Wallace???? ????
      报名

      (5年前)

    您还可能感兴趣

    您有任何问题,在这里提问!

    为营造良好网络环境,评价信息将在审核通过后显示,请规范用语。

    全部讨论

    还木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

    微信扫一扫

    分享此活动到朋友圈

    免费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