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虹桥万科读书会 No.1|《时间管理》,3.29

2018年3月29日 18:30 ~ 2018年3月29日 21:30

收起

活动票种
    付费活动,请选择票种
    展开活动详情

    活动内容收起




    [虹桥万科读书会]

    虹桥万科园区的思维健身房


    第一期《时间管理》

    3.29


    4.pic_hd.jpg


    找不到地方请致电活动管家:186-2111-9078



    1.pic_hd.jpg


    来听听 年度阅读量(800本+)年度组织活动(200场+)的讲者

    怎么看待怎么拆解怎么思考“时间管理


    本帖底部为分享者主题文《时间管理十书》



    timg.jpg


    现代人越来越忙碌,生活压力越来越大,

    工作越来越多加班,做不完理不清,

    偏偏手机成就极大便利的同时更加让我们碎片化,

    我们想做的事情和心愿很多,一方面有心无力,

    而更重要的是,我们好像根本没有时间去做,去想,


    何以,时间成了我们最稀缺的资源之一?

    我看过听过那么多文章,但还是管不好我的时间?

    好像自己内心就是有个恶魔,我降服不了TA?

    但是看别人那么从容,为何总是别人家的好?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那时间管理不好如我,还有救么?



    就算有救,可是老板给我的工作我就是做不完啊?

    还有身边总是有X一样的队友,我怎么可能改变他们?

    我到底可以从哪里下手

    是否可以简单一点,是否可以有用一点,

    是否可以打怪一样,有个不断升级的方向一点?


    《时间管理》培训课程动辄几千,要那么贵么?

    《时间管理》网络课程听得好有道理,为何我还在原地?

    《时间管理》书籍一搜百来本,还有没有人看的书了?

    阅读只是纸上谈兵,对“时间管理”能有帮助?

    读书会我听听网络音频就好,干嘛要折腾几个小时来线下?



    (讲者)这人严重拖延症和不喜欢定计划和执行计划,

    常年年度计划达成率不到40%,

    不过目前年度阅读800本以上,

    并且组织活动200场每年,都是业余时间,

    也曾最多同时管理了四个部门和若干项目同时在手,


    不喜欢定计划与执行计划,却成了项目管理资深顾问,

    不擅长时间管理,却推动若干人挑战了每年的各种极限,

    从小到大不读书的人,结果阴差阳错成了阅读推广人,

    内向不善交际,却成了各种项目推手和海量活动组织者,

    人或生来不够天赋,但或茁壮成长野蛮生长,谁都可以,



    或许我们就是需要一些Coach和Mentor,

    他人点拨之下,或开窍,或摸到门路,或转身一笑,

    或我们早就可以互为Coach,互为Mentor,

    群体之下,个体互相促进,生命力一不小心成了生态,

    群体可以有阅读,园区可以有阅读,互相滋养和生长


    有些事,或如一见钟情,或如面试,

    面对面才真正容易产生Chemical,

    舍得时间和朋友相聚相絮,才更有友情之味,

    许多事,自己实际去参与去接触,或遇见或发现更多可能,

    那么,万科园区里,园区人之间,会有哪些可能?


    we wonder





    虹桥万科读书会 No.1|《时间管理》

    3.29



    周四晚 18:45~21:15

    虹桥万科中心 下沉广场B1 培训中心

    50人


    活动为万科园区内部活动,部分名额对外开放

    外部人员报名请注意交通的不便利性

    和所需的报名表单的问题填写



    虹桥万科中心 下沉广场B1 培训中心

    (地铁虹桥火车站出站步行10分钟,需要过人行天桥)



    虹桥万科园区的伙伴

    请在楼宇大厅和电梯里的海报扫描“活动群二维码”入群



    万科读书会第一期B.002.jpeg



    1《早上最重要的三件事》

    2《把时间当作朋友》

    3《时间管理》

    4《暗时间》

    5《GTD搞定》

    6《博恩崔西的时间管理课》

    7《让时间去哪儿》



    点击阅读:《时间管理》主题阅读






    Facilitator:


    IMG_8118.JPG


    书声 丁布


    管理咨询顾问、管理培训师,职场二十年,

    专注项目管理、精益变革、设计思维,组织变革创新与成长,

    脑残型项目型推手,


    阅读推广人,书虫部落创始人,书声(阅读类TED)发起人,

    沪上民间阅读活动最疯狂专注者,每年组织阅读活动200场,

    深度阅读者,年度阅读量800~1500本,






    (虹桥)万科读书会


    星商汇书虫部落联合发起,旨在推动万科企业园区的阅读氛围和园区文化氛围,拟从虹桥万科中心、七宝万科中心发起先,而后逐步推广至沪上万科的十个企业园区。从每月一期的基础阅读活动做起,不断增加推进频次和迭代推进方式。欢迎万科园区内外企业参与共建,从基础的企业人阅读与思考的习惯,到跨企业、跨园区的基于阅读的学习型组织建设、园区内企业读书会孵化和联盟,直至园区人的归属感。也欢迎社会书友参与共建。这里可以是个简单的万科园区的以书会友的交流场,可以是个万科的园区智慧汇聚的思维健身房,也可以是园区的学习型组织的起点。




    附录:


    《时间管理主题阅读》  

    文:丁布





    [二]

    时间管理十书








    1,Jim Randel《时间管理》

    阅读“时间管理”相关书籍的过程本身,就是时间管理的开始与实践


    这本书可能是市面上所有时间管理的书籍中读的最轻松、也最节约读者时间的一本书,因为书中几乎全部是简笔画和简单的文字组成。单这一个视角,可以反过来挑战下所有其他书:是否其他几乎所有时间管理书籍都过分关注文字,而忽略了视觉语言;以及,是否其他所有时间管理书籍都过分铺陈(絮叨)太多,而没有把读者阅读这本书的时间来有效践行自己想要陈述的时间管理工具方法论?


    单从这个角度可以进一步挑战下去,如果思维导图就是一下子让人了解了全景和相互关系的话,首先少有时间管理书籍会主动画出那本书自身的思维导图,其次,从阅读过程来看,写的书是否可以有点创新,就是整本书可以让人五分钟就能略读读完,一个小时可以泛读读完,两三个小时可以精读读完,的这样的从写书和读者的视角就践行“时间管理”?我想市面上好像还没这样的一本。这本书接近了,但还不是。


    所以,单冲这一点,如果时间管理领域只推荐一本书,就这一本,思路奇葩于其他所有。作者写这本书书的时候拿了一个纸箱,塞了二三十本时间管理的书与资料,这种工作纸箱的概念不错,可惜我自己住处太小,否则我很想也这么干。


    本书结构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把脉诊断,看看我们现在是如何利用时间的,第二部分,是如何让我们的时间发挥最大效用








    2,Stephen Covey《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关注效率还是效能?以及投资人视角,关注那些未来更能带来更高效产出的有投资视角的习惯


    市面上(全球)时间管理工具方法论影响最广的有两个派系,一个是斯蒂芬科维的要事第一,一个是戴维亚伦的GTD。前者关注哲学层次的思考,然后落地到工具;后者关注更加可以理清个人繁杂困境的工具方法与系统。各有侧重,各有好坏,甚至互补。共同点,都不是直接管理时间,而是处理人和事在先。


    这本《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的视角其实很简单,真正高效能的人士,甚至根本不关注时间管理,他们拥有的是持续关注那些在未来能带来更高效产出的事与习惯,从而让他们成为高效能人士,乃至可以忘却了所谓的时间管理。有点孙子兵法“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的意味。关注时间管理就是关注做事和时间本身,而持续关注更高效能的产出与习惯就是一种典型的“胜兵先胜”的思路。所以,部分人成为了高效能人士,其他就成为了繁忙忙碌的其他人。


    所以,从此书带来一个视角的变化,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变化,而不是粗浅的学习那几个习惯本身。


    这七个习惯是:积极主动 ,以终为始,要事第一,双赢思维,知彼解己,统合高效,不断更新。“成功不是一个偶然事件,在于不断地做那些最有可能带来你所希望的结果的事。”








    3,David Allen《Getting Things Done 搞定》

    用工具和流程清理和理清所有事务以清空大脑成为CPU,并建设和维持简单高效的处理系统


    GTD”已成为时间管理领域独树一帜并且全球影响力极广的一套工具方法论的LOGO,从千禧年之后面世至今影响甚广,一如本书的副标题“无压工作的艺术”一样,直接戳中无数繁忙人士的心窝。谁都想把各种事情《搞定》,过“无压”的工作与生活,以一种“心如止水”的状态来享受人生,从容地工作生活。但是,HOW?


    反问自己一句,我们的大脑是CPU还是硬盘?显然,很多人是后者,所以这个系统越来越累和慢。如果可以借助一定的方法可以恢复大脑成CPU,则,一个不一样的人生。那么,怎么做?


    类似制造业现场管理的5S系统整理(要与不要分开)、整顿(要多少、放哪里)、清扫(打扫干净)、清洁(形成制度)、素养(养成习惯与形成素养),于是,5S终极目的就是——“高效率”,不对,是拥有“高效率”的能力和状态,出现一种对时间和空间的掌控力,从而促进人与组织的竞争力。类似5S,GTD提出一个流程(或者说系统),正好也是五步,收集(归拢材料)、处理(清空工作篮)、组织整理(建立好清单)、检查回顾(保障系统的有效运行)、执行(选择最合适的行动)。用这个流程来不断理顺身处环境的各种事务与杂务,而后不断形成一些习惯,比如:收集的习惯、确定下一步行动的习惯、关注结果的习惯。初次理解比较费力,然而理解并践行一段时间并能养成习惯之后,就成为了一个极其容易附身的好习惯,让我们更加井井有条,或者说,很容易助力我们恢复大脑成为CPU,从而出现“心如止水”的无压高效的习惯


    比起传统其他所有时间管理工具方法论,这个思路和5S可以养成个人组织和高效的习惯一样,容易让人养成一个人与环境和谐共处的“共处习惯。而这个,恰恰可能是很多人时间管理做不好的原因,就是,环境太多变,个人武装了再好的工具也没用,所以,可以把GTD当成是人与环境事务相处的一种流程或系统。而思维核心,那个大脑是CPU的思路则进一步拔高了总层次。


    单独看一本书,总是不易参透。《暗时间》一书里,刘未鹏从心理层级把GTD为何能对许多人行之有效做了一定陈述,也就是不断产生短期效果的心理的成就感的滚动累积,推动了这个工具方法论的可行性,和习惯的养成。


    并且,作者David Allen在后面还写了GTD第二本第三本来补充,第二本是回复读者来信的52个观点总结,第三本是拔高一个长期时间跨度的高度,用几万米高空的思路来比喻,也很不错。GTD系列的一个小小不足是作者对“项目”的理解过于片面和弱化,对于任何接触过项目管理的读者而言容易造成误解。又或者,其实如果用“项目”这个更复杂的思路来迭代和促进GTD的发展(比如他可以写个第四本《GTD遇到项目管理》),或可推动GTD上一个新高度。或者说,这个点,或许是许多关注时间管理和GTD人容易有的个盲区,越关注事务和高效层级,越容易是执行者层级,而执行力升级迭代(从个体执行力到群体执行力、从日常事务到大型突破性复杂任务、从执行到管理乃至战略层级)当仁不让就是“项目管理”的世界,并且许多时间管理顾问都容易认同时间管理能力的升级版可能就是项目管理能力,至少从某些角度看是这样。这些,留待后续《项目管理》主题再行展开。


    另外,对于管理者而言,GTD何以在全球传播如此广,这个视角可以思考下,类似5S这种个人系统的思路,或值得从管理角度提升个体和群体效率来参考






    4,李笑来《把时间当作朋友》

    关注心智,以及学习能力(以改变阶层和数量级)才是最终极的时间管理工具


    画风一转,并不直接继续推荐“时间管理”领域的书下去,而是换上一本李笑来(这个根本和时间管理领域没有任何关系的人)写的一本跟时间有关的书。或许创新真的是来自外部,李笑来这本书的主要观点,至少我买的200本时间管理书里没有一个时间管理领域的专家提到。在他之后,开始陆续有。旁观者,领域之外的人,或许,更能看到一些新视角。


    第一个主要观点,关注心智。他指的是MIND,一个人的“心智”指的是他各项思维能力的总和,主要包括这三方面的能力:获得知识、应用知识、抽象推理。一个人一生的幸福与他的心智直接相关。人跟人之间的差异,每个人心智的能力强弱不一,且这方面的差异可能天壤之别。而作为一个人,这一生中可能遇到的最惊人经历莫过于发现这样一个神奇的现象:我们竟然可以用我们的大脑控制我们的大脑。李笑来的这些看法,也就是类似一种思维模式影响行为模式,个人时间管理能力自然绕不开这行为模式的差异,而审视和修正这个背后的思维模式——也就是心智,就是核心


    第二个主要观点,学习能力才是终极的时间管理能力。他举了个例子,如果一个人月薪3000,再把时间管理能力用到极致,也还是那个层级;而如果花一定的时间和努力来提升自己,当两年后掌握的新能力可以让自己晋升月薪几万的领域的时候,这种因学习能力而带来的产出和效率的提升,是在原来的世界再折腾到极致也无法比的。所以,他认同这个视角——学习能力才是终极的时间管理能力。也因为,他自己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从新东方出来后,他自己的个人成长和不断变化(包括后来的“新生大学”、投资人身份、比特币等)都不断应证着这点。


    李笑来不是时间管理领域的专家,但因为个人成长路途上,有太多实操和思考感悟,这两个观点的视角,好比是在3D世界看2D世界的“时间管理”四个字。也是为何这个“时间管理十书”的主题竟然有一半以上不是直接说时间管理的工具方法论的原因,那句鸡汤话怎么说来着,视野决定出路,思维决定方法。






    5,刘未鹏《暗时间》

    时间可以被创造,用好暗时间以出现系统性力量,以及大量阅读和书写所创造的新空间


    这本书《暗时间》的书名,已经是最好的代言和建议,也是时间管理领域本身的专家容易忽视的视角。再一次,创新来自领域外。刘未鹏是微软亚洲研究院的IT男,写了海量的博客和思考之后出了这本书。除第三部分比较晦涩之外,前两部分还是非常不错。


    第一部分,暗时间。提出暗时间这个概念,表面上是一些碎片时间的累积,但长期累积和系统性累计之后,是可以出现一股系统性的力量的,不只是零存整取这么简单,也包括量变带来质变。而这个反而是传统的时间管理不太涉及的领域,或者说,也是主动式时间管理、主动性行为方式、整块时间投入,所不一定能达到的。单纯看利用上碎片时间,有点鸡汤,或者也容易让人更劳累和吐,比如每天上下班路上也用起来来摄取资讯和学习,把生活塞得更满会容易适得其反,总有一天吐和伤。暗时间并非简单的让时间和生活更高效和更多产出的鸡汤成功学导向。是换一种视角看待自身身边可能沉睡的宝藏


    作者刘未鹏的一大特色是,全书从头到尾都是其他书籍的引用,也就是绝好的延展思考的出口和书单。是大量阅读者的同时,也是个长期写作者,写博客。其中一句,在不断书写的同时会不断有新思绪从指尖笔尖冒出来,非常精彩。持续写作和长期写作的人应该很有共鸣。这种因书写和思考而带来的新思绪或为创造时间的一种新可能,另一种“暗时间”。


    第二部分,思维改变生活。书写带来新思维的桥段就是出自这部分。人有思维局限,思维方式影响了效率、效能、能力,认识和审视省思自己的思维方式,或是在为自己原来的时空做调整,以改造成或创造出一个新时空。


    美中不足的是第三部分略晦涩,和他竟然没为这么好的立意的一本书写个三个部分之后的总结陈词和拔高的思考,太可惜。但,仍不妨碍不影响前两部分的光芒。






    6,Brian Tracy《博恩·崔西的时间管理课》

    管理角度来看时间管理的外延,从个体到群体,从事务到项目,以及争取机会的演讲能力


    Brian老兄写过很多管理书籍,管理领域像个全才,因此这个身份让他写这本书(其实他也写过几本时间管理的书)更有一种能融入和贴近很多职场人的职场工作环境的时间管理促进的思路。并且书籍比较小,容易携带,也容易阅读,可以只读目录和每章节的所有黑色标题以快速抓取重点操作条项,也可以详读段落文字来展开思考。当然,本书重点还是“时间管理能力”和“管理能力”的融合。


    所有内容貌似老生常谈,但是细读之下,许多内容可能是诸多商务人士颇有共鸣。比如,擅用飞行时间,这是很多经常出差的人无法回避的一件事,不要埋冤说飞行时间也用上那不是更累的么?其实,用好飞行时间,可能让自己的商务人士更从容。比如,演讲能力是职场人非常需要成长的一种能力,能为自己带来更多的职场机会,这点应该是很多人的共鸣之处。比如,项目管理能力是一种典型的团队合作群体复杂任务的群体事件管理能力的一种方式,我们都活在群体之中,个体时间管理如果脱离了群体环境是很理想化不切实际的,这也是很多时间管理书籍忽视的地方。比如,说不,是非常典型并非常重要的一个时间管理工具(几乎所有专家公认),但是不容易,本书列出的几条让人忍俊不禁,必然是沙场老手才总结得出的东西。比如,职场时间管理别急着做其他任何提升,能总结几大主要浪费时间的原因予以消除已经非常有效,但,主要哪些浪费呢?显然,本书这种职场管理顾问老鸟说的句句接地气。直接可以转成操作手册和企业内部培训教材


    这本书很容易被当成鸡汤书而被忽视,而其实几乎每页都容易出现金句。开篇一段,“只有不足3%的人有清晰的、书面的目标,而巧合定是,这3%的人往往就是各个领域里最成功大人物”,比如,你有写下来么?比如结尾一段,“班费尔德发现,成功的人一般都具有较长远的时间观,他们常常以5年、10年甚至20年的跨度来规划自己的人生。他们对此时决定的思考取决于这个决定对长远未来的影响,那时的结果取决于现在的行为”。那么,你呢?







    7,Chris Bailey《The Productivity Project 别让无效努力毁了你》

    个人生产力的三大要素里,时间管理能力垫底,精力管理和专注力排前面


    这本书,我2016年在MIT麻省理工校门口的出版社书店买了英文版《The Productivity Project》,而后十天后在成都方所书店买了台版《最有生产力的一年》,然后刚才在写本文时在亚马逊上发现2017.6出了简体版《别让无效努力毁了你》,待我写完此文去下单。不过这本简体书的书名极其容易让它被淹没。孙圈圈那本《请停止你的无效努力》是有些值得思考的地方,但和这本《The Productivity Project 别让无效努力毁了你》完全两码事。


    这本书的作者,一个年轻人,花了一整年,365天,来研究“Productivity生产力”这件事,这一年称为“The Productivity Project ”,只这个思路,就让我这种号称项目管理领域专业选手的人汗颜。花一年时间深挖一件事的行为和努力,值得人的给予十足的敬意


    本书让我印象最深(甚至是深深触动)的是这两件事。


    个人生产力Productivity,有三大影响要素,精力管理、专注力、时间管理,其中,时间管理最垫底(最不重要)。这个观点解决了困扰我很久的困惑,也能解释类似《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等高效能人士其实不关注时间管理(或不直接关注)的原因。并且,这几年开始不断兴起的“精力管理”、“专注力”主题的不少书籍,也呼应了这个现象。或者,这也能解释很多人学了很多时间管理工具,但是用不上,和依旧管理不好自己的时间和过不好自己的人生等现象。


    另一件事,作者有一件事困扰了一年,就是他这一年一直做着貌似相悖的两件事,一是研究一切提高生产力的方法和可能,并做各种亲身尝试,二是冥想。明摆着两者相悖,他也不知道自己为何自己一开始这么分裂。但是一年快结束的他才意识到,这两者其实才是相辅相成的,和设计需要留白,人生需要留白,时间管理需要留白,一样,冥想既是时间和思想的留白,也是一种持续审视内心和心智(思维模式)的一种行为,并且也更是一种习惯。


    全书我贴小纸条无数,只是可惜我不冥想。也可惜我没有这个魄力来一整年潜心研究(深度探索)一件事。不过,回想此文的背景,一年52个主题阅读的输出,也可以作为对本书作者的一个致敬吧。还有一本书也触动我思绪,《The Happiness Project》,也是一年。


    那么,回到主题,你关注的到底是时间,还是Productivity?







    8,张永锡《早上最重要的3件事》

    海量研究和实操之后的华人专家的三层系统式思路,建设个人的操作系统以成为习惯


    接触GTD派系的关系,知道永锡老师好几年,虽没参加过永锡老师的课程,但2013年在我参与的学研所项目中,有一次永锡老师来分享,印象非常深,非常睿智亲切的一个人。当看到他出了这本书的时候,先看到的是台版就毫不犹豫的买了回来。翻开通读一遍之后,哑然失笑。永锡老师,几乎搜罗遍了这个世界上他能找得到的几乎所有时间管理的书籍和资料,结合自己多年的实践,整理出来一个金字塔模型,三层,每层10个小工具。所以正好可以当成一个30天的行动路线图。


    为何我哑然失笑呢?有个背景故事。我的身份之一是项目管理的顾问,管理咨询和培训,折腾项目管理多年,发现一个显著的问题,项目管理有体系,也有项目经理的能力素质模型,然而,一日炼成的么?有没有个行动路线图,可以让人成长可以从初级到中级到高级,实操性强点,地气一点。而几年前有培训公司让我代时间管理课程的时候,我对时间管理领域看法一样,那么多工具,一方面因人而已,一方面可以不可以给人个路线图,从简单到复杂,从浅到深?所以后来我自己迭代出来个三台阶的框架,初级中级高级,每个台阶10个小工具。既给人一个台阶可以走,也可以因人而异以选用合适自己的,然后就是一个行动成长路线图。所以,看到永锡老师的三个台阶,每个台阶10个小工具的时候,是否,很心有灵犀?也是我买的200本时间管理书籍中,唯一有此默契的一本。哪怕,虽然,内容完全不一样。


    补充一下,永锡老师的思路和GTD派系强相关,关注清空收件夹、吃青蛙、要事为先等。

    而更值得提的是,永锡老师是幸福行动家创始人,志在用这个计划去影响百万人而积累点滴努力,因接触GTD派系的关系而接触了很多被这个计划影响的人。如果GTD《搞定》是“工作无压的艺术”,这就够了?是否更进一步,做个幸福行动家?并且,去影响他人?教别人才是更好的学习,帮别人成长也才更是自己更好的成长。






    9,Gleb Arhangelsky《时间管理:让时间去哪儿》

    比起西方思维的逻辑,俄罗斯式的混乱之下时间管理能力或更地气,比如从休息好开始


    这本书的封面是比较傻的,也一直没买,以为普通时间管理书一样的鸡汤,但到手后,却是忍不住一口气两个小时认认真真看完,画线和标记无数。比如开篇一个问题,这是俄国人写的书,我们所接触的时间管理工具方法论大多数来自西方(欧美),部分来自日本(有点水),但问题在于,美国和日本,从文化差异(霍夫斯泰德的国家文化差异的模型)来看,都是对不确定性容忍度比较低,所以他们的流程、整理术、工具方法论就是容易出现和落地,和应用起来,我国我们,对不确定性容忍度比较高,所以我们更容易变通,那么,时间管理和流程管理和整理术也其实从文化根基角度就是容易更难一些。所以此书开篇提到一个思考,就是俄国人思维比较乱(和我们接近),但是总有无数卓越的俄国公司管理效率和绩效斐然,那些公司那些管理者背后有什么行为模式的共性?所以,他写了这本书。冲这个视角,我很买账。一本书的立意,是一本书的灵魂所在。也是作者的高度。


    书籍第一章,是“休息:怎样避免过劳”,把休息放在第一章的书,我没有第二本。冲这个,本书也可以列为所有同类书籍的另一个奇葩。时间管理工具容易让人走火入魔——更忙更累,这个第一步(建立个人时间管理体系的第一步)就是搞好休息,思路非常地气。且不论有节奏地休息的“节奏”,那“激发创造的懒惰”,我想那是无数右脑人士的共鸣。


    战略书签的概念也很不错,时刻让最重要最长远的东西在日常提醒自己。


    最后一章立意“时间管理病毒:如何将时间管理概念带给其他人”立意也非常精彩。说难听点,为减少“猪一样的队友”,我们就帮别人一起提高时间管理能力,比如定期给员工推荐时间管理的工具,每次一个,越简单越好。冲这点,值得所有——所有管理者实践!作者视角没我刚才那个“猪一样的队友”措辞那么刻薄,他的原话是,“把时间管理的概念带给另一个人其实并不简单。但是这件事值得去做。这是互相之间对我们最宝贵的、无法补偿的时间资源多更深层次的尊敬


    结尾,“从效率向幸福的转变”,也是个灵魂点题。时间管理到底为了什么?不是什么更高效更成功更多产出,是幸福。(也呼应前一本书永锡老师的“幸福行动家”项目)




    10,Atul Gawandel《清单革命》

    比起一切其他工具,用好清单的力量来化解无数场景的复杂度,或已足够强大,单点突破


    我想和上周一样的,之列七本的,但是做不到,这次的清单已经是200本挑出来的20本再精简下来的结果。那么挑第十本的时候,好不犹豫的列了这本《清单革命》。或者说,如果只推荐一个时间管理的工具,个人五星推荐一个工具,清单,To Do List。(但并不是《为何精英都是清单控》之类的书)


    这本书并非时间管理的书籍,和医院有关,开篇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书籍不在手边,措辞可能略有出入)某日美国某城市某医院的抢救室,送进来个胖子,肚子上一个匕首一样的刀口伤口,因为是胖子,医生快速处理下伤口后告知家属说应该没有什么大事,边上几个其他病人更紧急,让他先去抢救其他病人。但是没多久这个胖子突然病危,家属抓狂地拖来医生来抢救,医生也想不通,这样的伤不应该病危啊,就问家属是怎么受的伤。家属说是散步时候遇到个穿二战时期军服的一个疯子,用的是军用刺刀,胖子肚子被戳穿。医生抓狂,说,怎么不早说。家属也郁闷,说医生你也没问,这检查不是医生的专业么。那么,这个事情,责任算谁的?(后来胖子没有挂)


    当然,我们很多人觉得应该是医生,但最近刚好有个什么电视剧说到急诊部医生,我们应该知道,急诊、抢救等区域的医生的工作模式和住院部是完全不一样的。诚然,刚才那个胖子事件可能应该要医生负责,但急诊尤其是抢救区域,医生更重要的责任应该是什么?是不是应急的抢救,还是连这种检查的破事都得担责?那,怎么破?


    这家医院,后来用清单解决了这个问题,病人送进来,快速选择匹配相应的清单来快速检查,让医生和护士的大脑就做CPU来执行和处理,而不要去做记忆与搜寻记忆的事,释放医生的负担,而让医生的精力用在最值得做的事情上。并且,此书后面的故事也是在说明在那些医院是怎样用清单来防止了护士和医生的许多低级错误


    那么,你知道我列这本书来收尾的意思了,最简单直接有效的时间管理工具,就是用个清单来释放大脑的负担,恢复我们的大脑成为CPU。不然呢?








    [三]思考


    1,时间管理到底管什么?



    时间管理是全民(全世界)的一个痛,无数人就是管理不好自己的时间,生活在忙碌和糟心之中,我们都想管好自己的生活、工作,管好自己的时间,可是,我们很多人就是管不好,外面有很多书,有很多课程,有很多工具方法论,可是,很多人还是管理不好自己的时间。生活工作,都一直是被动的做着加法,越来越多的人和事需要处理,所以,“少既是多”、“断舍离”戳到很多人的心里去,但是,没那么容易,我们总是对我们所缺的、我们所做不到的趋之若鹜。那么,到底问题出在了哪里?


    刚才我在看一本《定见未来:正确观察世界的11个思维模式》,某一页提到一句“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让我愣了一会,总是在老外写的管理书籍里看到对东方智慧的引用,让我这个一直不关注东方智慧的人汗颜。而“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或可以作为对“时间管理”这个命题重新思考的一个视角。而无意中提到的这本书,或也正好可以作为思考“时间管理”的入口。作者是个从小好奇心极强的人,后来广泛收集美国的社会和国家资讯来做未来趋势的预测,但是有一次被问到说,为何和他了解的是同样的资讯但却得出来的是完全不一样的判断?这件事让他开始意识到,这就是人的思维方式的差异所致。类推,类似,为何每个人的时间管理能力就是不同?很简单,我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不一样所致


    所以,想要做好时间管理,我们到底要管理的是什么?是时间?还是其他的什么?我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就是我们这个“我”的操作系统,理不好这个系统,怎么可能管理得好时间呢?无数人管理不好时间,越管时间越管不好,原因其实也就是在这里。真正需要管理的,是我们自己,是管理我们自己的行为习惯。那么,从审视我们自身,和思考自我管理开始先吧。




    2,为何那么多工具就是没有用?



    如果二十年前成功学大行天下,也许现在类似“时间管理”的实操性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方法论成为了社会的刚需。可是有个问题,很多人学了很多的工具,比如时间管理的工具,可是,还是那么忙碌糟心,还是管不好我们自己的时间,也许短暂地表面上的从容和高效些许,几个月后打回原型,甚至更加忙碌,为何那些工具方法,在别人手上就是那么顺手有用有效高效,但是,到自己手上就没有用?


    接前面一个问题,正是因为“时间管理”真正应该管理的是我们自己(的行为习惯),“用工具”(做事)和“管理自己”(管人)还是两码事。如果不去思考和修正“做事”背后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模式,我们自然还是管不好我们的时间。所谓的时间管理其实只是人生管理的这个模式的表面产物。也让我想到昨晚电影频道看的那个电影《像素大战》里男主角对小男孩说自己是如何打游戏打得得心应手的,因为自己看透了游戏背后的模式。那么,我们的时间管理,在我们人生这场“游戏”背后,各自都是有自己的模式而已。


    时间管理的工具,可以先从表面上快速帮我们解决一些问题,然后我们需要去通过这些去“看见”与“思考”我们行为背后的“模式”有哪些可以被修正的地方,怎样才是适合我们的模式,慢慢修正和规划和塑造出来。模式因人而异,工具也因人而异。





    3,拖延症的本质?



    无数人时间管理做不好的几乎第一大绊脚石可能就是这可恶的拖延症,“战拖”也成为响亮的引起很多共鸣的口号。然后,这一战也很容易就成为了持久之战,结果众人皆知。拖延症,为何如此顽固?其实,这是人性本性使然。大脑在不同路径之间会选择最容易(最省能量)的那种,这是千年万年遗传和迭代下来的生存策略,我们的几乎大部分情绪也是。了解了大脑的构造和原理之后就更容易理解所谓的人性,和类似时间管理的拖延症和懒惰之后的真正原因。


    上一周主题阅读的《斜杠青年》一书里Susan Kuang这么说到(P161),从某种意义来说,惰性是一种出于本能的自我保护机制,它能避免我们消耗不必要的能量,因此所谓的“拖延症”不过是大脑为里省力而产生的一种本能抵抗;既然惰性是一种抵抗情绪和力量,那么对付它的办法就是要发展出能够与之抗衡的另一种力量,这力量有两种形式:欲望意志力而这和左右脑理论有极强的呼应,(虽然总有人说左右脑理论理论已被推翻,但确实左右脑解释了许多困惑和解决了不少困惑),时间管理领域不少专家喜欢这样比喻,左脑(条理、逻辑、分析、结构、数据、思考、结果)好比大脑里的“政府”,颁布计划、政策、制度——你应该做什么、需要做什么、怎么做和何时做,而右脑(混乱、情绪情感、感知、艺术性创造性、想象力)好比那个“社会小人”——我不想做!


    这个和《象与骑象人》、《瞬变》等书把理智比喻成骑象人(擅长控制,但力量小),把情绪比喻成大象(有力量,但不易控制),有类似之处。当“理智”能和“情绪情感”相辅相成的时候,我们才更强大。时间管理里的拖延症其实也是这个思路,我们的理智驾驭不了我们的情绪,就容易出现拖延症。“战拖”的思路,直接用工具方法也许都是有点急功近利,先认识那头情绪的“大象”、那个情绪的“社会小人”长啥样,或许,才是我们和拖延症共处的起点。


    和拖延症共处?确定这句不是扯淡?拖延症既然是人类的生存策略,优先级是我们都知道的一个工具,但往往问题就是出在我们和别人的优先级不一致,理智和情绪的优先级不一致,“优先级”这个工具的实质不就是优先做重要的,而“拖延”其他的么?所以,当拖延症变成“创造性拖延”的时候,反而反过来成为了有益的工具。




    4,管理还是领导?



    管理搞定事,领导搞定人心(让人想做事)。所谓领导力,差异也就在这里,不只是管理层级的能用管理手腕能让事情发生,还更能让人(团队)凝聚在一起有意愿、热情与动力去协力完成,这就是领导力。然而,领导力一直容易被人忽视的一个核心是,我们具有对自己的领导力么,能让自己对所需要做的事情产生动力有意愿么?


    这不就是和时间管理里的左脑制定计划而右脑不愿意做,一回事么?所以,或许“时间管理”这个命题本身就出了问题,首先不该是管理时间,而是自我管理,其次不该是管理,而更该是领导,更难的更本质的是意愿和情绪那一边。所以前面Susan那个“欲望和意志力”的战拖解药也是一样的思路。


    运用“管理”的思路和工具,是事情层级、表面层级、短期的产出与改善,搞定人心和意愿的“领导”思路,或更为触碰根源和长远长久和真正有效。(所以,如果“时间管理”改成“时间领导”、“自我管理”、“自我领导”其实更好?Time Management or Leading Yourself?)




    5,为何越管越累?



    职场繁忙之中的人,或最需要时间管理,各种事情忙不过来,工作本身是,生活更是。不乏不少精英很懂得运用时间管理的工具、或其他的自我管理的工具,让自己更加高效。可是有个不妙的趋势,更高效却一样更累。不高效很累,高效也累,这怎么回事?《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里,采铜说到,工业革命时代,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可能就是闹钟,人们可以度量时间以前还没那么累(比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时间可以用钟表度量之后,人类反而越来越忙碌和累。这怎么回事?


    或许问题还是出在“时间管理”四个字上面,当我们有了时间这个概念,时间是有限的,人生有限,每天24小时有限,我们就想珍惜自己的时间,想要有限的时间,做更值得做的事、更重要的事、更高效更有效地利用我们有限的时间。问题就出在这里,“更高效更有效”,这个动机让我们越来越忙碌。而事实上,“更值得做的事、更重要的事”不等于“更高效更有效”。后者容易把我们很多人带入误区,而后者这个误区其实是由前者带来的。越想要人生过得更美好和有意义,就越容易走入这样的误区。越在这样的误区里,就越容易累和有压力(所以“时间与压力管理”几乎成为职场里的一对双胞胎命题)。


    所以还是前面的问题,超越“时间管理”命题本身,来审视我们的内心,我们的自我管理,我到底是个怎样的人,我的人生意义是什么,我想做个怎样的人,我想做什么,自控和自律,我从内心深处,真正想做什么,能做什么,为什么而奋斗,或不奋斗。或者说,也叫初心。我们很容易渐行渐远,忙忙碌碌而忘记初心,或从未思考过我们的初心。《遗愿清单》也成为很多人开始用起来的一个工具,很多人到将死之时才发现自己过了个浮躁的人生,从没怎么真正为内心里真正想做的事有所行动和作为。


    借用项目管理里一个概念,很多项目经理错把计划当目标。我们很多人的自我管理也一样,我们心里真正的目标可能一直在沉睡,我们错把很多的计划当成了目标。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第二个,以终为始,是说的这个。那个“少既是多”,也是说的这个。那个《精要主义》,也是类似这个。我们很多时候,忙错了方向。上周看的一本《赋能领导力》里对“战略”的解释,略就是略去和省略,这个视角很不错。所以,时间管理,我们到底要管的是什么呢?




    6,我的事情就是做不完,就是没有时间怎么破?



    A,事情就是做不完的,所以我们需要用优先级来确保重要的事情被完成,所以人类进化出拖延症和惰性以防止过劳死;


    B,斯蒂芬科维的《要事第一》的著名矩阵,第一象限(重要紧急)pk 第二象限(重要不紧急),很多人常年处于第一象限中忙碌糟心,就是因为缺了第二象限的能力;


    C,跳出一个维度,审视下有没有系统性的缺陷和系统性提升的改变的可能,有否流程性系统性的改善可能?是否工作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这个系统出了问题?方向是否出了问题?还是那个方向,有否更优路径的可能?


    D,如果生命只剩下最后三个月,你还这么过么?(有一本书《追逐日光》)




    7,学习、教育、培训、阅读,有用么?而且我也没有空!



    A,工具方法论被人总结出来,一定是因为对总结的人很有用,但问题是在于因人而已,没有万能药。比如,曾经深深触动我的一句话是,理性的人和感性的人,做时间管理的方式是不一样的。而市面上绝大多时间管理工具都是理性的人总结的,可往往更有时间管理问题的人的问题就是在于右脑的那个混乱和抵触情绪比较强。


    B,广泛流传的工具和方法,能流传,必有其有用和可以解决问题之处,了解清楚使用条件,和它真正可以发挥作用的着力点。好比武功的要义一样,找到每个工具背后的一句话要义,在高手的帮助和点拨之下,找到可以发挥作用的着力点。


    C,“甲之蜜糖,乙之砒霜”,青菜萝卜还各有所爱,因人而异,那么,找到那些或那个适合自己的工具。哪怕只有一个小工具。


    D,越没空,越是亏空。那个千里之堤,谁都知道。





    8,为何我还是过不好我的人生?



    A,每个人的路都是自己走的,以及人生不如意就是十之八九,这就是人生;


    B,如同游戏打怪一样,克服重重困难的过程与经历本身,这个过程即意义;(积极心理学《真实的幸福》)


    C,过不好自己的人生,过不好的原因和影响因素是哪些?我们如何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和修正迭代我们的道路,或才是生而为人的方式之一;


    D,我到底想去哪里,我又是怎么做的,我的这个系统(思维模式、行为模式)靠谱么?如何修正和迭代?





    9,能不能推荐几个小工具我先用用?以及APP?



    A,本文的十本书里至少可以抽取出十个至少的小工具;


    B,每个工具(或任何一个工具)看看能否用一个小故事去记住它,然后告诉别人,和人探讨,怎么用起来


    C,比起APP,我更喜欢纸笔,随身带个小本子,会有很多好处


    D,只找到一个,一个自己真正用得顺手、有效并喜欢的工具就好;(比如我个人最喜欢的是 To Do List)





    10,我就想晒晒太阳放放羊,怎么办?  



    A,今天太阳很好,那就去晒太阳;


    B, 2015年5.8,TEDxShanghai那一场在上海中心,主题就是“平衡”,再折腾和忙碌其他,不懂享受生活和人生,也是一种变态和失衡;


    C,承担该承担的责任,不给自己的懒惰、不足、问题找借口,付出一定的该有的努力,在这个前提下,晒太阳就晒太阳,放羊就放羊,适当的时候;


    D,VUCA时代,不进则退,不断裁员和产业调整的将来,个人生存能力不断成为挑战,要想过得安定和可以经常晒太阳,或,学习(能力迭代)就是最好的时间管理方式;




    丁布

    2018.1.14




    举报活动

    活动标签

    最近参与

    • 西瓜爸爸
      报名

      (6年前)

    • 章健慧律师
      收藏

      (6年前)

    • 老黑
      报名

      (6年前)

    • dan
      报名

      (6年前)

    • 小七儿
      收藏

      (6年前)

    • 小七儿
      报名

      (6年前)

    您还可能感兴趣

    您有任何问题,在这里提问!

    为营造良好网络环境,评价信息将在审核通过后显示,请规范用语。

    全部讨论

    还木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

    微信扫一扫

    分享此活动到朋友圈

    活动日历   04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1 2 3 4 5

    免费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