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起
Angel ZHANG在贵州侗族村落采风
作为设计师,常常有个愿望,想把中国璀璨的文化,精湛的手艺,在现代设计的舞台上,施展光彩。然而,如何做呢?我曾经在贵州的小村遇到两位爱马仕的设计师、一位美国独立品牌女装设计师(见题图),难以置信她们对中国老手艺的热爱和重视。她们认为,现代设计需要文化与历史的支撑,需要人文情怀的内涵,而中国的手艺,能给她们的设计带来这样的收获……
听了有些惭愧,我们中国的青年设计师们,是否也有同样的重视呢?
其实也有不少的国人设计师,深入乡土,用心与传统对话。如例外的马可,如品物流行,如澄怀格物……
但更多的设计师没有这样的机会、时间和途径。深入村庄、和手工艺人链接,是个长期漫长而艰辛的工作。为什么这样说呢?首先,现在的村庄,如果没有被商业化运作,保有最传统淳朴的文化与手艺,那么都是较为偏僻难寻交通不便的;其次,手工艺人,并非每个人都能讲普通话,也不是每人都能很自如地把所知道的交给来访者;因此,通常这样的沟通需要长期的磨合,才能有好的理解与沟通,才能产出好的作品,这种时间以数月,甚至年计算。
侗族妇女在编织传统花带
这些是我在贵州村落将近一年的时间进行采风的经历,渐渐总结摸索出来的。
于是我想帮助更多的设计师,能够方便的进行乡野手艺采风,能够高效率地和手工艺人对接、深度学习手艺,并共同设计研发生产产品。-这便是「远近」的初衷。
设计师在贵州地扪村和老手艺人学习侗族百褶裙
在2015年的第一采风之旅中,我们将带领大家去云南花腰傣族的发源地--哀牢山,体验两种传统手艺:一个是千年如一的抟泥造器,一个是源于彝傣的巧工竹编。在哀牢山下与山间遗世独立的小村,在皱纹里长满故事的老艺人手工,拾起老手艺,与传统对话,与民艺握手,尝试给现代设计以灵魂,给传统手艺以新生。
山上别样的风貌
卵石、泥土、花板、竹盘、水……这就是土锅的基础工具,朴实得亲切
哀牢山耀南村的特产
老师编织的竹篓,小巧却精致
本次活动聚焦在保留新石器时期器型与操作的“活化石”曼蚌土锅;以及彝族与傣族传统融合的竹编,两种手艺。
拿起土锅就爱不释手,一位采风的朋友举起它在蓝天的背景下拍照
曼蚌土锅,抟土造器的方式一如千年前的祖先,在村落中操作一抔红土,仿佛和千年对话;彝傣竹编,一位彝族小伙几十年专研傣族竹编,岁月增加了皱纹却点亮了融合的手艺……
我们经过两个多月的课程设计,和手工艺人多次沟通,在当地村落深度考察,定制了适合设计师完整了解手艺与乡村的课程与活动,在这个旅程中,可以体验整个流程,从原料的采集选取,到工艺的学习,到自由创作,因地制宜的乡村活动,能让参与者感受到乡村的特质,体会孕育手艺的文化温床;而和村民的同吃同住与深入交流,更能让人体会手艺人对技艺的制作,村民对手艺的理解,现实生活与理想的交织……
这里并没有奇绝的风景,却有着宁静的田园,和许多叫不出名字的村庄一样,它是人们对故土的定义
最美的风景是那些笑脸,就近别处的生活,体会此间的本真
而我们也期待参与者们在旅程之后,对学习的手艺产生兴趣和灵感,设计出富有传统灵魂的现代设计。我们为这样的参与者提供全力支持。我们设置了设计竞赛,所有参与者可以参加,「远近」将报销获奖者的旅费,并协同生产和销售。给手艺人带来公平贸易订单,给消费者带去富有传统美学的现代设计产品……
给设计以灵魂,给传统以新生,你准备好接受这个挑战了吗
你将收获
1、志同道合的小伙伴,热爱手艺、实践手艺复兴的同道中人
2、6天5夜在村民家中的乡居生活,感受别处的人生
3、山上、河边、稻田、作坊,全程体验新石器时期土锅制作的流程,亲手制作
4、日出、竹林、或有云海,食有肉、居伴竹,哀牢山村学习竹编,老师倾囊传授习竹心得,亲手创作竹编作品
5、寻找食材、与村民共同加工制作
6、和手艺人交换技能,把现代设计理念,带入乡村
7、挑战创意,旅行结束后一个月内,参与相关主题的设计竞赛,获奖者产品由「远近」生产,并获得旅行免单
8、成为「远近」社区的一员,参与丰富的线上线下相关活动、分享与学习
拿起一片叶子就能奏乐的萌叔
穿越回新石器时代的凝固的手艺,每一次敲打,似乎是岁月的回响
乡间的食物,天然可喜
拿去尝尝吧,这是陌生人对你热情的招呼
远离雾霾和喧嚣,一花一木都给人灵感
详细行程
行前两周
>团员破冰(@线上社区与线下空间)
>深度了解此行任务和挑战
>了解所在村落、接待家庭和老师,策划与他们交换技能
最年长的两位土锅老师,最有经验的土锅艺人,马阿婆和万阿婆,她们的儿女都在外工作,自己独自在家带孙儿
第一天
>上午11点,在昆明集合,专车送往曼蚌寨
>车上吃鲜花饼等云南新鲜小吃
>到嘎洒吃特色黄牛汤锅
>到曼蚌入住房间,稍事休息,认识接待家庭
>下午去河边玩耍,捡石头-土锅制作的重要工具之一
>晚上河边烧烤,分享彼此的故事(story
night)
第二天
>吃过早饭后,根据特制地图进行曼蚌寨乡村探险,寻找食材
>和村民一起制作傣家午饭
>午休后上山采土,预备土锅材料,体验冲土制土
>下午和泥体验,土锅手艺整体介绍,老师演示制作过程
>在老师个别指导下开始制作创作
>晚饭后继续做土锅,赏月看星喝茶谈天说地
第三天
>早起的孩子和阿姨去田里干农活
>吃完早饭,继续在老师的个别指导下创作
>午休后准备稻杆等烧纸土锅的材料
>搭建烧制的地点(明天去学竹编的时候,村民会帮忙晾干我们的作品,并且后天烧制,烧制需要24小时,我们来不及亲自点火,但可以看到烧制的最后过程)
>下午对作品进行最后的修饰,摆放阴干
所谓接地气,可能就是这样
第四天
>坐车上哀牢山
>在耀南村屋进行早餐,认识竹编老师
>餐后在哀牢山竹林认识竹子和材料,老师介绍竹编历史、选材原理等
>午休后,老师示范处理竹子,介绍不同的加工工艺
>老师示范竹编,大家动手体验
>晚餐后与老师交换技能
>耀南村屋住宿,观星赏月谈天说地
第五天
>早起的孩子欣赏哀牢山日出
>早餐后继续在老师的个别指导下学习竹编
>午餐后完成作品
>晚餐体验歌舞傣家宴席
>晚上回到曼蚌住宿
>查看烧土锅的现场
第六天
>早起去取成品
>用自己制作的餐具食用丰盛的早午餐,分享行程感受,深度交流
>和老师交换技能
>乘车去昆明,结束丰富的旅程
结束后一个月内
>各自继续创作作品并设计,提交挑战赛作品,等待评选
>「远近」组织分享会(@参与者所在城市),参与者向大家分享旅行见闻
从现在到无限远的将来
参与者成为「远近」社区的一员,获得特权:
1、优惠价格参与新旅程
2、优惠价格参与远近的分享会、展览和活动
3、获得和手工艺相关实践项目的传播
4、个人作品宣传与曝光
5、结识社区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
6、优惠价格购买远近原创产品
7、优先定制专属旅程
我们期待一起同行,拾起老手艺,唤起新设计。当我们设计师更重视、更理解、更投入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传统手艺的传承中,我们才有足够深厚的根基向上生长,让中国的现代设计,走向更好的未来。为他们,更是为我们。我们,也是你们,也是他们。WE ARE ONE.
特别鸣谢:
UI设计师兼插画家廖子提供的许多精彩照片
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小鹰计划资助小编进行一年的乡村采风实践
贵州地扪村生态博物馆为小编提供实践基地
「远近」所有现在依然奋战在优化体验细节的第一线同仁
让遥远的手艺、辽远的乡土,素不相识的远方和人们,成为近处的乡谈、最近的经历、身边的温度和手边的产品
facebook:far-near
微信:farnearchina
新浪微博:远近far-near
邮箱:farnear.ingenuity@gmail.com
本活动由主办方委托【活动行】票务代理,具体服务及内容由主办方【远近】提供,请仔细阅读活动内容后报名。
本活动由「活动行」为您开具发票,如需发票,请登录活动行APP提交申请,活动行将在活动结束后7日内为您开具电子发票并发送至您的邮箱。
本活动支持退款,如需退款,请于活动开始时间的24小时之前提交申请,24小时内不接受退款。退款时,活动行将收取票价的10%作为退款服务手续费。
如您在活动参与过程中遇到问题或纠纷,双方应友好沟通、协商解决,您也可联络活动行客服进行协助。
针对虚假活动、内容侵权等行为,欢迎举报;一经核实,活动行有权进行账号管控或内容删除处理。